[发明专利]端氨基聚醚制备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88767.8 | 申请日: | 2011-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85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储政;袁俊秀;徐冬梅;王康;金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南化集团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G65/00 | 分类号: | C08G65/00;C08G65/325;C08G65/333;B01J25/0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汤志武 |
地址: | 21004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氨基 制备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涉及到一种聚合物端氨基聚醚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端氨基聚醚是一类具有柔软聚醚骨架,末端以氨基或胺基封端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大多是以相应的聚醚多元醇为原料,通过对末端羟基进行化学处理得到。根据端氨基相连的烃基结构的不同,又可分为芳香族和脂肪族两类。目前端氨基聚醚作为环氧树脂树脂的固化剂、胶粘剂、聚氨酯以及喷涂喷涂聚脲弹性体(Spray Polyurea Elastomer,简称SPUA)原材料,在防腐、管道、建筑、舰船、水利、交通、机械、矿山耐磨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端氨基聚醚目前合成方法主要有三种:催化还原胺化法、离去基团法和氰烷基化法。
催化胺化法从聚醚多元醇的末端羟基着手,通过氨解反应用氨基取代其末端羟基。催化胺化法需要高温高压反应,设备投资和操作成本较高,且催化剂的制备步骤复杂。国外的工业化生产主要采用高压还原胺化法。
离去基团法国内外的合成方法有:光气法、磺酰氯法、卤代法等。离去基团法合成端氨基聚醚存在着原料不易购置且容易污染环境,特别是反应生成副产物多。在产物后处理需大量碱中和反应生产的酸,生产大量的无机盐,分离较困难。
氰烷基化法从聚醚多元醇末端羟基的活泼氢着手,用带不饱和基团(-NCO、-CN等)的化合物与活泼氢作用进行封端,然后通过相应的处理后得到端氨基聚醚。该方法工艺路线简单,但是在聚醚多元醇与丙烯腈的反应过程中,副反应多,而且丙烯腈易自聚,因此对反应条件要求严格,实际操作困难。
现有公开的有关端氨基聚醚的合成方法:
CN200310112615.5 描述了用分子量为5000的三官能度聚醚和分子量为2000的双官能度聚醚邻氢胺化制备聚醚胺的方法。该催化剂为骨架镍催化剂,金属镍占60~80%、金属铝占10~35%、金属铬占2~10%。
CN101982482A提供了一种用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制备聚醚胺的方法,采用的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的主要成分为镍和铝,以及助催化剂元素M,M为Mo、La、Cr和Mn之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非晶态合金粉的质量组成为:镍40~50%,铝40~50%,M含量不高于10%。
CN101001902A公开了一种聚醚胺及其制备方法,首先由低聚羟基化合物(分子量大于或等于92)与表氯醇反应生成末端氯加合物,再将末端氯加合物与脂肪低聚胺反应得聚醚胺。
CN101522607A公开了一种聚醚胺的制备方法,其分子式为R2(NR1R3)n,其中n是1-20的整数,R1为2-600个氧亚烷基的有机基团,且R1、R3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代表氢原子或1-400的碳原子有机基团。该催化剂为包含80wt%的钴的金属催化剂或者是包含80wt%的选自钴和铝并且包含低于5wt%铜的Raney催化剂。
CN101921392A介绍了一种聚醚胺的合成方法,专利中以环氧乙烷或环氧丙烷或其混合物聚合成不同分子量的聚醚,然后再与丙烯腈反应得到聚醚腈,进而催化加氢得聚醚胺。
US4618717描述了从氧亚乙基二醇单烷基醚出发制备伯胺的方法,该催化剂由质量比为50~90%镍、10~15 %铜、0.5~5%铬、铁、钛、锆、钍、镁、锰或锌。
US5352835描述了一种氨化的载体催化剂,用于将醇或聚合醇转化成相应的胺。该催化剂由质量比为15~30%镍、1~20 %铜、0.5~1%钼或铬和至少50%的θ-氧化铝构成,θ-氧化铝用作载体材料。
US4766245该专利公开了一种端胺基聚醚的合成方法,由端羟基聚醚(分子量大于500)在无水、RANEY镍/铝催化剂存在下,与氢气、氨反应制备,反应具有很高的产率和选择性。所述催化剂由60~75%金属镍和40~25%的金属铝组成,用这样的催化剂在连续式管道反应器中用于分子量大于500聚醚醇的氨解,此反应温度在235~250℃,压力在140kg/cm3~190kg/cm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南化集团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南化集团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876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稀土的再生7075铝合金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用于阀的双向密封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