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的电源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89272.7 | 申请日: | 201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156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桥本昌彦;西村政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G01R31/36;G01R31/0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电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使混合动力车或电动车等电动车辆行驶的电动机进行驱动的电源装置,特别是涉及具备对彼此串联连接的电池模块的电压进行检测的电压检测电路的车辆用的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使电动车辆行驶的电源装置为了增大输出,需要提高电池的电压。这是因为输出与电池的电压和电流的乘积成比例的缘故。例如,使混合动力车或电动车行驶的电源装置的电池在200V以上的极高的范围。高电压的电池将多个二次电池串联连接来作为电池模块,进而将电池模块串联连接来升高输出电压。
像以上那样,将多个电池模块串联连接的电池防止各电池模块的过充电和过放电并且进行充放电,这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过充电和过放电不仅使电池的电性能降低,还会使其劣化从而缩短寿命。车辆用的电源装置为了防止电池模块的过充电或过放电,具备检测电池模块的电压的电压检测电路。
电压检测电路,如图1所示,检测各连接点97相对于电池模块92的中点电位附近的基准点98的电压,从而计算各电池模块的电压。该电压检测电路93根据电池模块92的各连接点97的电压的差来检测电池模块92的电压。由于该电压检测电路93检测电池模块92的连接点97相对于基准点98的电压,因此全部的检测电压成为相对于基准点98的电压。由此,如图所示,用多路复用器94来切换电池模块92的连接点97,能够检测连接点97的电压。
但是,该电压检测电路93将全部的电压作为相对于基准点98的电压进行检测。因此,若基准点98与电压检测电路93连接的接地线99断线,则不能正确检测出全部的电池模块92的电压。接地线99用连接器和连接线、或者端子和连接线等来将电池91的基准点98与电压检测电路93连接。连接器或端子彼此按压金属表面而电连接。金属表面不可避免地会随时间而变质。变质的金属表面成为接触不良的原因。特别是车辆使用在温度、湿度、粉尘等严峻的环境中,因此不能避免连接器或端子的变质。接地线的连接器或端子的接触不良会增大接触部分的电阻,或者使其变动,从而使基准点的电压不稳定地变动。另外,若连接线断线,则不能检测基准点的电压。车辆用的电源装置若不能正确地检测电池模块的电压,则会有对电池过充电或者过放电从而使电池显著劣化的弊端,或者尽管能对电池充放电,但充放电被限制或停止,从而即使有电池车辆也不能正常地行驶。
为了消除该缺点,开发了一种具备检测接地线的断线的电路的车辆用的电源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8-86069号公报
图2是表示专利文献1的电源装置的电路图。该电源装置是在将作为车辆的主开关的点火开关切换成接通且使车辆不行驶的起动处理期间中,将与电压检测电路73的输入侧连接的检测开关82进行开关切换,来检测接地线79的断线,因此,不能检测在使车辆行驶的状态下的接地线79的断线。这是因为,在使车辆行驶的状态下,检测各电池模块72的电压来防止行驶用电池71的过充电或过放电,因此要将全部的检测开关82保持成接通状态。因此,该电源装置不能在使车辆行驶的状态下检测接地线79的断线。在使车辆行驶的状态下,接地线79有时会由于振动等原因而断线。但是,由于现有的车辆用的电源装置不能在行驶状态下检测接地线79的断线,因此若在行驶状态下接地线79断线,则将产生不能正确检测构成行驶用电池71的电池模块72的电压的弊端。行驶用电池71用电池模块72的电压来检测过充电或过放电,从而控制充放电,因此若不能正确地检测电池模块72的电压,则将不能可靠地保护行驶用电池71的过充电或过放电,从而产生在正常状态下不能对行驶用电池71进行充放电的弊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消除该缺点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的电源装置,其能够用简单的电路构成在车辆的行驶状态下检测接地线的断线,并判定能否正确地检测电池模块的电压,在保护电池模块不被过充电或过放电的同时能够充放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92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