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体驱动自适应管道爬行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94250.X | 申请日: | 2011-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783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张有忱;李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L55/38 | 分类号: | F16L55/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体 驱动 自适应 管道 爬行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体驱动式中小型管道爬行机械领域,是一种采用流体驱动为主,驱动轮驱动为辅的新型驱动方式的管道爬行装置,它能够搭载管道作业装置在输送流体的管道内进行在线作业,并且可以在超长距离的输送管道工作。
背景技术
现有管道爬行器要克服管壁和异物的阻力, 拖动电缆线阻力和机器人在上升管道内自身的重力等, 如果依靠传统的电池或电缆提供能量, 其行走距离将受到很大限制, 使得机器人行走机构的设计与制造相对也比较复杂。流体驱动式爬行器,完全依靠流体压差产生的推力行走,难以适应管径变化,且由于管壁异物或粗糙不平导致的摩擦力不均匀,使行走速度不稳定,难以顺利准确的完成管道检测等任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发明一种流体驱动式管道爬行器,它采用一种新型驱动方式,既以流体驱动为主动力,驱动轮驱动为辅动力,使装置行走速度平稳。有管径自适应调节机构,可以较大程度的适应管径变化,结构简单,成本低,制造方便,使用寿命长,无需额外能源,可以通过搭载相应的工具完成对长距离管道的检查、检测等任务。
本发明具体方案是:一种流体驱动为主,主动轮驱动为辅的自适应管道爬行器,其特征是:它包括变径适应机构、驱动行走机构、从动行走机构和伞状挡水翼机构和分流阀结构。
变径适应机构是:驱动架[23]壳体一端通过转轴[33]与副支撑架壳体[4]铰接,副支撑架[4]后端滑管上有可自由滑动的套管[26],连杆[24]分别与驱动架[23]壳体的一端与套管[26]一端铰接。套管内有弹簧[25],前端与套管[26]接触,后端由螺纹连接在副支撑架上[4]的调节预紧螺母[27]压紧。三根导杆[22]一端与套管[26]铰接,另一端与滑环[21]铰接。滑环[21]可在副支撑架[4]前端滑管上自由滑动,通过连杆与伞状挡水翼[7]中部铰接。
驱动行走机构结构是:通过滚动轴承安装在支撑架上的爬行器主动轴[19]后端装有叶轮[10],固定在轴上,主动力轴前端为蜗杆,同时与三个相互呈120°角的涡轮[3]啮合。涡轮[3]分别通过普通平键键[35]连在三根转轴[33]上,转轴[33]穿过副支撑架壳体[4]和驱动架壳体[23],另一端通过平键[32]连接着主动带轮[34],主动带轮[34]与从动带轮[28]通过同步带[31]连接,从动带轮[28]固连在转轴[29]上,转轴[29]另一端通过螺母[37]固定驱动轮[2]。驱动轮与转轴间装有超越离合器[39]。
从动行走机构是:在主支撑架[9]前端装有三组结构相同均匀分布的从动轮结构,其结构是套筒固连在主支撑架[9]上,从动轮架[14]一端可以插在套筒内,滑键[17]由三根螺钉固定在从动架上,从动轮架[14]可以在套管内定向滑动,套筒内装有预紧弹簧[16],弹簧一端与套筒中部台阶接触,另一端被固定在从动轮架[14]上的挡圈[12]压紧,套筒口处装有端盖[15]。
伞状挡水翼结构是:在主支撑架上导流管[9]入口处铰接有挡水翼结构,由两层叶片组Ⅰ[8]和叶片组Ⅱ[7]交错组成,每个叶片组沿周向均匀分布的12个叶片组成,叶片组Ⅰ[8]在前面,中间装有预紧弹簧圈[20],叶片组Ⅱ[7]在后面,每个叶片中部与导杆[6]一端铰接,导杆[6]另一端与滑环[21]铰接,组成伞状结构。
a.驱动行走过程
参照图1~3,爬行器在流体输送管道工作条件下,流体流向如图中箭头所示方向。流体流至伞状挡水翼[8][7],改变方向而进入导流管[9],导流管内装有叶轮[10],流体流过推动叶轮[10]旋转,叶轮与动力轴[19]固连,使动力轴旋转,动力轴[19]后端为蜗杆,蜗杆旋转并带动与之同时啮合的三个涡轮[3]旋转,涡轮带动与之同轴的主动带轮[34]旋转,主动带轮[34]通过同步带将功率传送到从动带轮[28],在通过转轴把动力传输到驱动轮[2]上。
流体流速加快时,爬行器两侧流体压差增大,使得爬行器速度变大,同时也使叶轮转速加快,叶轮转速的加快又降低了爬行器两侧的压力差,推力减小,增速下降,直到平衡;流体流速减慢时,爬行器两侧流体压差增大减小,使得爬行器速度变小,同时也使叶轮转速加变慢,叶轮转速的减小又增加了爬行器两侧的压力差,推力增大,降速下降,直到平衡;
因此,双重驱动方式使得爬行器运行稳定,变速平缓。
b.管径自适应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9425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