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铁路货车的热轴报警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98277.6 | 申请日: | 2011-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09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于卫东;扈海军;曾宇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北京纵横机电技术开发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K9/06 | 分类号: | B61K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铸成律师事务所 11313 | 代理人: | 刘艳玲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铁路 货车 报警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车辆的热轴报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铁路货车的热轴报警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铁路货车燃、切轴事故是我国铁路多发安全事故,是我国铁道车辆安全防范工作的主要内容,目前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可对防范燃切轴事故起到重要作用,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兑现率不高,由于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的误报、误甩给铁路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干扰,尤其是随着铁路运输密度日益提高,安全和运输效率的矛盾日渐尖锐。
一般情况下,对于不同轴重、不同车型,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的热轴报警模型是统一的,但在不同工况下,轴承的运转热有很大差异,因此统一的热轴报警模型难以适应多种不同的工况。大秦线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的热轴报警模型有所进步,大秦线运行的货车包括21吨、23吨、25吨轴重的轴承,其载重和轴承类型不同,运行中运转热有很大区别,根据车辆运转热规律,大秦线热轴预报根据车型的不同制定了不同的热轴预报标准。以车型为C80车型的大秦线运输货车为例,其包括以下几种预报模型:
C80型货车热轴预报模型1
预报轴承温度≥100℃时,预报激热。
C80型货车热轴预报模型2
预报轴承温度<100℃时,
温升>90℃*K,(即81℃-90℃)预报激热;
温升>75℃*K,(即67.5℃-75℃)预报强热;
同辆比>2倍,且温升>65℃*K,(即58.5℃-65℃)预报微热;
当全列温升平均值大于35℃时,K取值为1;
当全列温升平均值在31.5℃-35℃之间时,K取值为0.9-1;
当全列温升平均值小于31.5℃时,K取值为0.9;
其中:K=全列温升平均值/35℃ K取值范围为0.9-1之间
全列温升平均值是整个列车监测轴承温升之和除以监测轴承的数目;轴承温升为轴承温度值与环境温度值的差值;同辆比是指预报轴承温度与同辆剩余三个轴承的温升平均值之比。
C80型货车热轴预报模型3
微热跟踪,相邻同方向红外线探测站同一轴连续预报微热,且温升大于6℃时,视同“强热”处理。
然而,车型为C80的货车可以装用不同的25吨轴重轴承,如353130B、353130X2-2RZ、SKF353130-2RS、TAROL150、TBU150等。基于这种情况,本申请发明人对影响轴承热轴评判的因素如货车空重工况、轴温探测方式(如内探、外探)、轴承类型进行了研究,得到上述各轴承在不同工况下的温升特性,如表1所示。
表1
通过分析表1示出的温升特性,本申请发明人发现:25吨轴重轴承温升存在较大差异,空车与重车工况最大平均温升差5.298℃;外探与内探相比,最大平均温升差4.293℃;轴承类型相比差异更大,353130X2-2RZ与TBU150在重车内探工况平均温升差10.88℃,TAROL150与TBU150在重车外探工况平均温升差14.45℃,在空车外探工况平均温升差13.66℃,这说明即使是同一车型的货车,因其上装用的轴承的类型、货车空重工况、以及轴温探测方式的不同,轴承的温升特性也会不同,并且轴承类型的差异对温升的影响远远高于载荷与探测方式,因此大秦线热轴按车型报警也难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其很容易造成热轴误判,从而对运输造成干扰。因此,实有必要在轴承类型分类的基础上建立铁路货车的热轴预报模型,以降低热轴误报、误判情况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铁路货车的热轴报警方法和系统,其能够至少基于铁路货车的轴承类型来建立用于铁路货车的热轴报警模型从而提高热轴报警质量。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铁路货车的热轴报警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确定监测货车的轴承的类型;
根据所述轴承的类型查找到存储的与该轴承对应的热轴报警阈值;
接收轴温探测系统探测并传送到的所述监测货车的当前环境温度值和当前轴承温度值;
根据所述轴承的类型查找到存储的与该轴承对应的热轴报警阈值;
根据所述当前环境温度值和当前轴承温度值计算出所述轴承的当前温升值;
将所述轴承的当前温升值与所述热轴报警阈值进行比较,当所述轴承的当前温升值大于等于所述热轴报警阈值时,进行报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北京纵横机电技术开发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北京纵横机电技术开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982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