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螺环原碳酸酯单体的合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00230.9 | 申请日: | 2011-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10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宁志高;王长松;梁兵;李安东;刘大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493/10 | 分类号: | C07D493/10 |
代理公司: | 沈阳技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05 | 代理人: | 张志刚 |
地址: | 110142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螺环原 碳酸 单体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膨胀单体的合成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螺环原碳酸酯单体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最早的膨胀单体的合成在50年代就有报道,但直到1972年美国科学家Baily[7]研究了其均聚时的体积效应。根据该聚合物的密度和单体的密度可以计算出单体聚合时它的体积变化率。由于膨胀单体聚合时发生体积膨胀,若把它加入到环氧基体中,可以有效的减少或者消除环氧固化时的体积收缩,降低基体中的微内应力,使环氧基体的韧性提高。由此产生的收缩和膨胀可以部分抵消。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开环聚合反应体积收缩大小与环的大小有关。随着环的增大,开环后生成的近范氏距离越来越接近范氏距离,体积收缩率因而减小。这里说的只是单环单体。若单体为双环单体,发生双开环聚合反应,则有两个单键断裂变为近范氏距离,有可能使聚合后体积收缩更小、不收缩甚至膨胀。在聚合过程中另一个体积变化的因素是从单体到聚合物熵的变化,或者说单体到相应聚合物的自由体积的变化,也就是在单体和聚合物中原子堆积的紧密程度的变化。如果单体或聚合物是晶体,其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就更为紧密,进而显著地影响聚合物体积的变化,如以晶态单体到非晶态的聚合物,熵的变化将会造成体积膨胀。由此可推断:双螺环或多螺环的结晶性单体聚合时有可能实现体积膨胀。70年代以来,人们合成并聚合了一系列新的双螺环及多螺环单体[8-11],其中许多在聚合过程中产生体积膨胀。目前发现的膨胀单体主要有螺环原酸酯类、双环原酸酯类、螺环原碳酸酯类和缩酮内酯类。开环方式主要是阳离子型和自由基型。其最主要的应用是与热固性树脂共聚,以控制、调节树脂的体积收缩,减少收缩应力,从而使树脂性能改善。
膨胀单体的特点是在聚合过程中不产生体积收缩,甚至产生体积膨胀,这是某些工业应用所希望的。例如,一般单体和光敏剂组成的光聚合体系,由于聚合时产生体积收缩,不适用于制版用感光材料,对此,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6-18]。再如无内应力的复合材料,精密铸型、抗冲击材料、高强度粘合剂及补牙材料等均要求单体在聚合过程中不发生体积变化,或略有膨胀。另一方面,膨胀聚合是开环聚合反应的一种。开环聚合反应后,得到的高分子链上含有酯键,容易被生物体内的酶分解而排出体外,所以是很好的医用高分子材料。酯键又容易被水解,可以合成多种结构、在工业上有广泛应用前途的低聚物。随着塑料和纤维等高分子工业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分子材料被废弃,这就会形成公害。如何处理这些废料,就将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合成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膨胀单体与其它单体的共聚物能大大提高均聚物的物理化学性能。所以膨胀聚合反应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发现的膨胀单体主要有螺环原酸酯类、螺坏原碳酸酯类、双环原酸酯类、缩酮内酯类,而螺环原碳酸酯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类。
由于螺环原碳酸酯合成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单体开环聚合后体积膨胀较大,应用前景广阔。因此,螺环原碳酸酯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今后膨胀单体的研发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环原碳酸酯单体的合成方法,以3-甲硫基丁醛为基础原料,依次合成了新型三元醇和螺环原碳酸酯单体,并对它们的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所合成的螺环原碳酸酯预聚体能够有效降低环氧树脂固化过程中的体积收缩,具有较好的膨胀作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螺环原碳酸酯单体的合成方法,该方法包括三元醇的合成及螺环单体的合成,首先进行三元醇的合成:
⑴ 在三口瓶加入l3-甲硫基丁醛,甲醛水溶液,甲醇,搅拌,滴加l10%的NaOH水溶液,控制PH=10—11之间,反应2小时;
⑵ 反应完后,滴加36%的乙酸水溶液中和至PH=6,用真空泵减压蒸馏;
⑶ 用乙酸乙酯分五次萃取,合并萃取液并用少量水洗涤1次;
⑷ 加无水硫酸钠干燥过夜,过滤除去硫酸钠,将滤液蒸馏以除去乙酸乙酯。再减压蒸馏即得产品,为浅黄色粘稠液体;
再进行螺环单体的合成:
⑴ 取三元醇,二正丁基氧化锡,一并加入单口瓶,加入甲苯,装上分水器和回流装置,电磁搅拌,控制油浴温度130℃,反应12小时;
⑵ 将油浴温度降至室温,拆除分水器,装上恒压滴液漏斗和回流装置,并在回流冷凝管上安装CaCl2干燥管,在漏斗中加入CS28ml,缓慢滴加入反应瓶中,并将油浴缓慢加热到100℃,反应12小时,降至室温后,水真空泵减压蒸馏出甲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化工大学,未经沈阳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02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