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弹力复合纱的三轴系对称复合纺纱工艺及其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42006.6 | 申请日: | 2011-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04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于伟东;蔡光明;柯贵珍;石先军;吴济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纺织大学 |
主分类号: | D02G3/32 | 分类号: | D02G3/32;D01H13/04;D01H13/10;D01H5/7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黄行军 |
地址: | 430073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弹力 复合 三轴系 对称 纺纱 工艺 及其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弹力复合纱的三轴系对称复合纺纱工艺及其设备,属多轴系复合纺纱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棉纤维由于吸湿、柔软和保暖,麻纤维由于吸湿、导湿和凉爽在服用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棉、麻纱常作为服用织物的用纱。但由于棉、麻纤维本身的弹性小、易起皱,实用受到限制。人们通常采用引入弹性纤维的方式来提高棉、麻纱的弹性。常用的就是用氨纶丝与短纤维的包芯纱来提高棉、麻、粘胶、涤纶等弹性较差短纤纱的弹性。甚至在弹性较好的羊毛纺纱中也采用氨纶来增加其弹性和克服褶皱变形等问题。但这些包芯纱的弹性和弹力仍不理想,大变形时结构也不稳定,尤其不适于医用、运动和塑形矫形内衣。
目前有关氨纶复合纱的专利和相关论文多为两轴系的,如吴绥菊的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0520074190)棉/氨纶赛络纺弹性包芯纱,是一种在氨纶芯纱外包缠棉纤维。张海霞等人在东华大学学报第32卷第3期上发表了论文氨纶/棉转杯纺复合纱,讨论了氨纶牵伸倍数对成纱性能的影响,也为两轴系的复合纱。其纺纱方法原理,机构和方法均与本发明不同。
有关三组分或三轴系的氨纶复合纱的专利和相关论文目前也有报道。如薛元的专利(专利号:CN201010227230.3)在传统纺纱机上纺制重量比5%-30%内层芯丝和70%-95%外层短纤的三组分氨纶纱,实为二轴系包芯纺纱。陈丽芬等的发明专利(专利号:CN200410066146.2)羊毛、长丝和氨纶三合一弹力纱的纺纱方法;陈丽芬的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0420054215.3)一种羊毛、长丝和氨纶三合一弹力纱喂入装置,实质是上述发明专利方法的机构的同样表达,该方法是两长丝带羊毛,为同点汇聚的方法。与本发明原理、机构和对象都不同。类似的还有陈兰清的发明专利赛络纺氨纶包芯纱(专利号:CN200710132406.5)为三轴系纺纱,中心为氨纶丝,在中心氨纶丝的外面由两股须条间隔缠绕包覆而成。虽为同点汇聚,但与本发明相比,不仅没有对称集束、螺旋成纱的更为光洁和更具弹簧特征的纱,而且没有弹力丝喂入的张力及其平稳化控制的机构。因此,在纱的弹性和稳定上以及复合纺纱原理上,都如普通的氨纶包缠纱。
低弹性、低伸长的棉、麻、粘胶、涤纶等是大宗类纺织纤维,舒适、柔软、常用,但弹性小、易褶皱。已有采用氨纶来增弹、抗皱,但织物大变形时弹性消失且结构不稳,无法用作高弹力要求的医用、运动纺织品和塑形矫形内衣,而其关键技术是纱线的高弹性伸长率的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弹力复合纱的三轴系对称复合纺纱工艺及其设备,可解决目前能增加纱线弹性,但无法获得高弹力复合纱的技术困难。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弹力复合纱的三轴系对称复合纺纱工艺,其特征是:是在普通的环锭纺细纱机的前罗拉的上方增加一控制张力的握持辊,使绕行通过的弹力丝在等张力条件下,居中喂入前罗拉钳口;而位于弹力丝两侧的短纤维须条经集束器对称同步地喂入前罗拉钳口,当弹力丝和两束短纤维须条出前罗拉钳口后在加捻作用下汇聚形成弹力丝在内、短纤维须条包覆在外的高弹力复合纱。
所述的一种高弹力复合纱的三轴系对称复合纺纱工艺,其特征是具体工艺步骤为:
1)在普通的环锭纺细纱机的前罗拉4的上方增加一控制张力的握持辊1,握持辊与前罗拉的前上罗拉相接触并由前罗拉4驱动而转动;增加确定弹力丝3的中心轴位置的定位导纱钩2;增加确定两束短纤维须条7对称喂入的一对集束器6;该对集束器6可以左右相对移动和同向移动;所述的握持辊1位于一对集束器6之间;所述的一对集束器6位于前罗拉4的后侧。所述的前罗拉4由前上罗拉和前下罗拉组成,前上罗拉与前下罗拉之间为前罗拉钳口。所述的对称是指两束短纤维须条以弹力丝3为中心轴线。
2)将弹力丝3经定位导纱钩2到达握持辊1,由握持辊1握持弹力丝3贴附转移于前罗拉4上,并随前罗拉4的转动喂入前罗拉钳口5(此为一轴);取粗纱条两筒,经环锭纺细纱机上的后罗拉、皮圈罗拉和前罗拉牵伸后的两束短纤维须条7,经一对集束器6定位(一束短纤维须条7对应一个集束器6),以4-40mm的间距(即两束短纤维须条7之间的间距)、对称地经由集束器6喂入前罗拉钳口5(此为另外两轴),从而形成三轴系的同步喂入;
3)当所述的弹力丝3和两束短纤维须条7从前罗拉钳口5输出时,在加捻作用下三者汇聚于一点,形成弹力丝3被两束短纤维须条7对称包缠于内、结构稳定的高弹力复合纱8。
所述的纺纱捻度为环锭纺纱机常规的纺纱捻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纺织大学,未经武汉纺织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4200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变流器的启动方法
- 下一篇:减薄轻量化包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