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机基电致变色复合膜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42764.8 | 申请日: | 2011-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76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伍媛婷;王秀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J9/40 | 分类号: | C08J9/40;C08J9/26;C08J5/18;C08L79/02;C08K3/24;C08G73/02;C08K3/36;C09K9/02;C09K9/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刘国智 |
地址: | 710021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 基电致 变色 复合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有机基电致变色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是指某些材料在外电场作用下所引起的颜色的可逆变化,这种变化是连续可调的。电致变色器件能够在外加低压驱动的作用下实现可逆的色彩变化,可以应用在被动显示器件、灵巧变色窗、信息存储器件等领域。电致变色薄膜可分为无机电致变色薄膜(如WO3、NiO2、MoO3、V2O5等)和有机电致变色薄膜两大类。有机电致变色薄膜虽然具有色彩丰富、响应时间短的优点,但其耐候性差、稳定性差、寿命短,无机有机电致变色复合膜不仅保留了有机电致变色薄膜的优点,而且结合了无机电致变色膜使用稳定性好、寿命长的优点,取长补短。无机有机电致变色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决定无机与有机材料之间的结合方式,两者之间结合是否均匀,直接影响到电致变色复合膜的使用性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基电致变色复合膜的制备方法,以有机电致变色薄膜为基础,复合无机电致变色材料,结合无机材料的优点,提高有机电致变色材料的稳定性及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有机基电致变色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制备SiO2亚微米球;
第二步,将所制备的亚微米SiO2球体颗粒超声分散于溶剂中,其中SiO2球体颗粒的质量分数为1%~2%,超声2~3h获得悬浮液;
第三步,将基底垂直浸入已放置平稳的SiO2悬浮液中,在抽真空中40℃、60%相对湿度下静置,待溶液完全蒸发后,在基底表面生长出一层SiO2胶体晶体;
第四步,将SiO2胶体晶体在500~700℃下煅烧4~6h得到双尺寸SiO2胶体晶体,将双尺寸SiO2胶体晶体浸入质量浓度为1%~2%的HF酸溶液中刻蚀10~15min,用去离子水中清洗除去多余的HF酸溶液,在50~60℃下烘干即获得非密堆SiO2胶体晶体;
第五步,将非密堆SiO2胶体晶体浸入含有苯胺与邻苯二胺的盐酸溶液中,盐酸溶液中苯胺浓度为0.2~0.3mol/L,苯胺与邻苯二胺摩尔比为1∶1~0.8,再加入过硫酸胺,使盐酸溶液中过硫酸胺的浓度为0.2~0.25mol/L,30~80℃反应2~24h,提拉成膜,用滤纸吸取表面过剩的有机物,常温干燥后将其浸入质量浓度为2%~3%的氢氟酸溶液中12~24h以去除SiO2模板,清洗干燥后即获得有机膜;
第六步,将浓度为0.8~1.5mol/L的钨酸钠溶液通过装有强酸型苯乙烯系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柱,流出液中加入无水乙醇和质量分数为0.1%的聚乙烯醇溶液得到混合液,其中V钨酸钠溶液∶V无水乙醇∶V聚乙烯醇溶液=4~5∶8~10∶1,将第五步得到的有机膜垂直浸入该混合液中静置5~10min后取出,室温晾干,再经70~80℃热处理2h即获得有机基电致变色复合膜,其中:V钨酸钠溶液表示钨酸钠溶液的体积,V无水乙醇表示无水乙醇的体积,V聚乙烯醇溶液表示聚乙烯醇溶液的体积。
其中,
所述第一步制备SiO2纳米或亚微米球按照以下步骤实现:
首先,将正硅酸乙酯溶于a份的无水乙醇配置成溶液A;
其次,将正硅酸乙酯体积2~5倍的质量浓度为25%~28%的氨水溶于b份的无水乙醇配置成溶液B,a∶b=1∶1~2;
然后,将溶液A置于磁力搅拌设备中,在不停搅拌下将溶液B加入溶液A中,混合液中正硅酸乙酯的浓度为0.3~0.6mol/L,反应20h后,分离沉淀,离心洗涤后于50~60℃干燥,得到SiO2纳米或亚微米球。
所述第二步中的溶剂为水、乙醇、甲醇、丙酮、乙腈或者异丙醇。
所述第三步中基底为载玻片、硼硅玻璃或者硅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427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