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比目鱼式电极结构的薄型柔软压力传感器敏感单元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62598.8 | 申请日: | 2011-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92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王璐珩;李艳玲;王雪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L1/18 | 分类号: | G01L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0819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比目鱼 电极 结构 柔软 压力传感器 敏感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柔软传感器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纳米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具有压阻特性、易加工性和柔韧性。因此,这种材料可以作为薄型柔软压力传感器的敏感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与民用领域。如:大型设备狭小曲面层间压力监测、人工电子皮肤研制等。但目前采用这种敏感材料制作的压力敏感单元,大多采用三明治结构,即:将敏感材料置于两层金属电极之间,再利用绝缘薄膜对其进行封装,因而增加了传感器敏感单元的复杂程度,并使其厚度增大。同时,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大分子链段结构导致其电阻存在时间依赖性,严重降低了压力监测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基于比目鱼式电极结构的薄型柔软压力传感器敏感单元的研制方法。利用本发明提出的方法所研制的薄型柔软压力传感器敏感单元,不但厚度薄、结构简约、成本低,而且降低了敏感材料电阻时间依赖性对压力测量精度的不利影响,特别适用于狭小曲面层间压力监测与人工电子皮肤研制。
本发明提出的基于比目鱼式电极结构的薄型柔软压力传感器敏感单元研制方法的技术方案如下:
(1)、在聚酰亚胺薄膜上覆合一对电极/引线,作为底层封装薄膜,并将其置于程控升降台的固定平台上。
(2)、将纳米导电粉末、室温硫化硅橡胶和正己烷有机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利用机械搅拌和超声振荡使纳米导电粉末在混合溶液中分散,并在交联剂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形成纳米导电粉末/硅橡胶复合材料胶状粘稠物。
(3)、将步骤(2)中制备的胶状粘稠物均匀地涂覆在步骤(1)中制备的底层封装薄膜上,通过微机控制固定于程控升降台可动平台上的光滑刚性平板向下移动,将胶状物挤压为所需厚度。
(4)、胶状物硫化成型后,形成压敏薄膜,与底层封装薄膜良好地粘接在一起。将压敏薄膜修剪为所需尺寸,使电极被压敏薄膜完全覆盖,并位于压敏薄膜的端侧。
(5)、在步骤(4)制备的压敏薄膜/底层封装薄膜上涂覆热固胶,其中,底层封装薄膜上的引线端侧区域不涂胶,用于与后续电路连接,其尺寸与后续接口装置相匹配。
(6)、将另一层未覆合电极/引线的聚酰亚胺薄膜作为顶层封装薄膜覆盖在步骤(5)中制备的涂有热固胶的压敏材料/聚酰亚胺薄膜之上,并保持底层封装薄膜上用于与后续电路连接的引线部分不被覆盖,用柔性材料封装机进行热压封装,完成敏感单元的制备。
本发明的特点及效果:
(1)、本发明提出的基于比目鱼式电极结构的薄型柔软压力传感器敏感单元的研制方法,输出信号由敏感材料的同一侧引出,从而降低了输出信号的时间依赖性,进而减小了传统三明治结构敏感单元的电阻时间依赖性对压力测量精度的不利影响。
(2)、本发明提出的基于比目鱼式电极结构的薄型柔软压力传感器敏感单元的研制方法,将两个电极/引线设置在压敏材料的同一侧,形成比目鱼式结构,不但降低了敏感单元结构的复杂度,而且减小了敏感单元的厚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基于比目鱼式电极结构的薄型柔软压力传感器敏感单元制备流程示意图。
1代表底层聚酰亚胺薄膜,2代表覆合在底层聚酰亚胺薄膜上的一对铜箔电极,3代表覆合在底层聚酰亚胺薄膜上的一对引线,4代表未硫化成型的复合材料,5代表已硫化成型并经修剪的压敏薄膜,6代表热固胶,7代表顶层聚酰亚胺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提出的基于比目鱼式电极结构的薄型柔软压力传感器敏感单元研制方法:
(1)、将铜箔电极2和相应的引线3覆合在底层聚酰亚胺薄膜1之上,并将其置于程控升降台的固定平台上,如图1(1)所示。
(2)、将纳米导电粉末、室温硫化硅橡胶和有机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利用机械搅拌和超声振荡使纳米导电粉末在混合溶液中分散,并在交联剂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形成纳米导电粉末/硅橡胶复合材料胶状粘稠物4。
(3)、将胶状粘稠物4均匀地涂覆在步骤(1)中制备的覆合有电极与引线的聚酰亚胺薄膜1上,通过微机控制固定于程控升降台可动平台上的光滑刚性平板向下移动,将胶状物挤压为所需厚度,其剖面图如图1(2)所示。
(4)、胶状物4硫化成型后,形成压敏薄膜5,与电极2与聚酰亚胺薄膜1良好地粘接在一起,将硫化成型后的压敏薄膜修剪为所需尺寸,使电极2被压敏薄膜完全覆盖,并位于压敏薄膜5的端侧,如图1(3)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25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