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革铬鞣废水中铬的回收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82705.3 | 申请日: | 2011-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17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周中平;张文;黄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兄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吴关炳 |
地址: | 314407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革 铬鞣废 水中 回收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革工业中的清洁生产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制革铬鞣废水中铬的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现阶段,制革厂处理铬鞣废水一般是采用简单的加碱沉淀,所得的沉淀就是含铬污泥,简称“铬泥”。这种铬泥杂质多,铬含量低,再利用价值低。企业所采取的处置方法基本上是焚烧或填埋,但这两种方法既浪费资源又存在二次污染的隐患。另一方面,铬鞣废水经处理后所排出的废水中总铬含量难实现达标排放,通常超过50mg/L,影响了后续综合废水的生化处理。
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铬泥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是大势所趋。2008年8月1日颁布实施的新《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制革厂铬泥名列其中(HW21,193-001-21*)。国家第一个“十二五专题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中,铬被纳入第一类规划对象,皮革及其制品业被列入重点防控行业。这就要求各制革企业将含铬废水及含铬废物的治理作为企业环保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一般铬鞣废水处理后的铬泥再利用价值低及其排放废水总铬含量偏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有利于铬泥后续再利用和实现铬回收后废水中总铬含量达标排放的铬回收工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制革铬鞣废水中铬的回收工艺,包括一次过滤、二次过滤、反应和三次过滤,其特征在于:制革铬鞣废水实行有效分流并单独收集,并其中,
⑴一次过滤:经有效分流并单独收集铬鞣废水经栅隙为1~3mm格栅过滤后进入收集池;
⑵二次过滤:经一次过滤收集于收集池中铬鞣废水再经压滤机过滤后计量进入反应池;
⑶反应:控制反应池内废水的温度,在搅拌状态下加入碱液,调节铬鞣废水pH值至8.5~9.5,反应1~3小时,使铬充分转化为氢氧化铬沉淀;然后在搅拌状态下,加入铬鞣废水质量2~8ppm的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继续搅拌5~30分钟,停止搅拌后反应3.5小时以上;
⑷三次过滤:反应完成后再经压滤机压滤,所得滤渣即铬泥的三氧化二铬含量>8wt%,且滤液即排放废水的总铬含量以Cr计≤1.5mg/L。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的制革铬鞣废水实行有效分流并单独收集是通过不同的收集管道系统,将鞣制工序中水洗、脱灰、软化、脱脂等废水与铬鞣废水分开,实现铬鞣废水的单独收集。
作为一种优选,在所述的二次过滤步骤⑵中,压滤机滤布规格≥200目。
作为一种优选,在所述的反应步骤⑶中,所述的加入碱液是控制反应池内废水温度为20~40℃,在搅拌状态下缓慢加入质量浓度为30%~50%的氢氧化钠水溶液。
作为一种优选,在所述的反应步骤⑶中,所述的加入铬鞣废水的阴离子聚丙烯酰胺为质量浓度为1‰的水溶液。
作为一种优选,在所述的三次过滤步骤⑷中,压滤机滤布规格≥250目。
作为一种优选,在所述的反应步骤⑶中,所述的搅拌为机械搅拌或空气搅拌。
本发明通过废水分流将铬鞣废水单独收集后,经多重过滤装置,除去大部分皮屑、毛渣等杂质,保证回收铬泥的三氧化二铬含量大于8wt%,以便于铬泥的再利用。铬鞣废水于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反应,以保证反应效果。在加碱反应后加入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加快沉降速度,同时也减小沉淀体积。经过铬回收处理后排放的废水能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铬在车间排放口达标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工艺过程示意图。其中1机械格栅,2收集池,3隔膜泵A,4厢式压滤机,5反应池,6隔膜泵B,7隔膜厢式压滤机。
图2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工艺过程示意图。其中1机械格栅,2收集池,3隔膜泵A,4厢式压滤机,5反应池预混合区,6反应池主反应区,7阴离子聚丙烯酰胺配制桶,8隔膜泵B,9沉淀池,10隔膜泵C,11隔膜厢式压滤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发明做进一步介绍。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兄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兄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27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