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电导率锂离子电池正极磷酸亚铁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95010.9 | 申请日: | 2011-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45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郑威;梁孜;王瑨;王睿;谢皎;胡蕴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58 | 分类号: | H01M4/58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赵丽 |
地址: | 610036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导率 锂离子电池 正极 磷酸 亚铁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涉及高电导率锂离子电池正极磷酸亚铁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990年2月,日本的Sony公司最先向市场推出了第一个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并首次提出了“锂离子电池”这一概念。该电池体系以LiCoO2为正极材料,以石油焦为负极材料,由于采用了能够可逆脱嵌锂的碳材料作负极,既解决了锂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又保持了锂二次电池的高电压特点。从此,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与开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橄榄石相的LiFePO4材料自发现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该材料的理论比容量约为170 mAh/g,其充放电曲线非常平稳(3.5 V vs. Li+/Li),同时LiFePO4结构中由P-O共价键形成的三维立体化学键,使得LiFePO4具有很强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稳定性。LiFePO4由于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环境友好,材料结构稳定,化学相容性好,循环稳定性突出,使得其在各种可移动电源领域,特别是大型动力电源和储能领域有着极大的市场前景,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锂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的正极材料之一。
但是该材料低的电导率(室温下约为10-9 S/cm)导致其高倍率性能差,从而大大限制它进一步的应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材料低电导率的问题:a) 通过离子掺杂和表面包覆导电相提高LiFePO4 的电导率;b) 优化制备工艺合成颗粒细小的LiFePO4 材料,通过减小材料颗粒尺寸以缩短电子和锂离子的迁移距离,提高材料的电导率。例如:
1、中国专利(公开号CN1649189A)公开了一种“含金属导电剂的碳包覆磷酸亚铁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具有良好导电性的碳包覆且含金属单质(铜或银)的LiFePO4/C/M复合材料。
2、T. H. Teng等人(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Fe0.9Mg0.1PO4/carbon cathode materials prepared by ultrasonic spray pyrolysis. 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 2007, 142: 389-392.)采用喷雾热解法制备了LiFe0.9Mg0.1PO4/C复合材料,与纯的LiFePO4材料相比该材料的电导率提高了约4个数量级。
3、J. S. Yang等人(Nonaqueous sol-gel synthesis of high-performance LiFePO4. Eletrochem. Solid-State Lett.,2004, 7(12): A515-A518. )采用非水溶胶凝胶的方法制备了LiFePO4/C复合材料,平均颗粒尺寸在100~300 nm左右,材料的电导率也得到了提高。
掺杂和碳包覆技术是对LiFePO4进行电化学性能改性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碳包覆技术。碳包覆对提高材料电导率的效果最为显著,且易于实现产业化。对碳膜言,其有序态高的碳具有极高的电导率,如石墨。但是目前报道的技术中所包覆的碳多为无定形的碳且包覆不均,使得材料电导率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电导率的磷酸亚铁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通过采用过渡金属化合物对包覆的碳材料进行催化,提高碳膜中石墨化度从而提高材料的电导率,同时过渡金属可作为一种掺杂元素进一步的提高材料的本征电导率。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其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高电导率锂电池正极磷酸亚铁锂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电导率锂电池正极磷酸亚铁锂材料是由锂源化合物、铁源化合物、磷源化合物、碳源化合物和作为石墨催化剂及掺杂元素的过渡金属化合物制成,其化学式为:
Li(Fe1-xMx)PO4,其中x为0~0.1,M为过渡金属元素Fe、Cr、Ni、Co、Mo或者M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501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