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供电方法、供电控制器及供电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96593.7 | 申请日: | 2011-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50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军华;曾令鹏;柳士江;王振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9/04 | 分类号: | H02J9/04;H02J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江崇玉 |
地址: | 241006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供电 方法 控制器 供电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供电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供电方法、供电控制器及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基站需要供电才能正常工作,对于电力资源匮乏的地区,一旦遭遇电荒或者电力事故,就要依靠备用电源来维持通讯基站的正常工作。而对于根本没有市电的偏远地区,要保证基站正常工作就更加困难,仅靠备用电源供电,成本会大大增加,严重限制了通讯营运商到这些偏远地区设置基站。
目前,通讯基站采用的备用电源多为铅酸电池,而铅酸电池由于受体积和容量的限制,能够持续提供电能的时间不够长,不能根本解决电力匮乏的问题。并且,现有技术也无法对通讯基站供电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检测,多为人员定时查看,不能及时了解系统运行状态,更无法对系统故障进行及时干预和处理。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现有技术中由于受市电供应匮乏的影响,通讯基站无法获得充足的电力供应,备用电源的供应时间较短,供应能力不足,不能有效解决电力匮乏的问题;而且,现有技术无法实时检测基站供电系统的工作状态,更无法及时地对供电系统故障进行及时干预和处理。太阳能资源分布较广,不受地理位置和地形限制,因此应充分利用以解决电力资源匮乏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基站供电不足的问题,以及无法实时检测供电系统状态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电方法、供电控制器以及供电系统。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供电方法,供电方法包括:
判断蓄电池的存储电量;
如果存储电量达到最高安全值,则由蓄电池为基站供电;
如果存储电量没有达到最高安全值,则判断太阳能电池组件是否有电能输出,如果是,由蓄电池为基站供电;如果否,则由市电为基站供电。
当蓄电池的存储电量未达到最高安全值,且太阳能电池组件有电能输出时,供电方法还包括:
由太阳能电池组件为蓄电池充电。
供电方法还包括:
判断蓄电池的存储电量是否达到最低安全值,如果是,则由市电为蓄电池充电。
一种供电控制器,包括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供电控制器用于:
判断蓄电池的存储电量;
如果存储电量达到最高安全值,则导通第三开关管,由蓄电池为基站供电;
如果存储电量没有达到最高安全值,则判断太阳能电池组件是否有电能输出,如果是,则导通第三开关管,由蓄电池为基站供电;如果否,则导通第四开关管,由市电为基站供电。
进一步地,供电控制器还包括第一开关管,当蓄电池的存储电量未达到最高安全值,且太阳能电池组件有电能输出时,导通第一开关管,由太阳能电池组件为蓄电池充电。
供电控制器还包括第二开关管,供电控制器还用于判断蓄电池的存储电量是否达到最低安全值,如果是,则导通第二开关管,由市电为蓄电池充电。
一种供电系统,包括基站、市电、蓄电池、蓄电池管理系统、太阳能电池组件以及供电控制器,其中,
蓄电池用于存储电能,通过供电控制器接受市电或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充电,并通过供电控制器为基站供电;
蓄电池管理系统用于检测蓄电池的存储电量,并将蓄电池的存储电量传输给供电控制器;
太阳能电池组件:用于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通过供电控制器为蓄电池充电,并将输出的电能信号传输给供电控制器;
供电控制器:用于判断蓄电池的存储电量和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输出状态,并根据判断结果控制市电或蓄电池为基站供电,并且控制太阳能电池组件或市电为蓄电池充电。
蓄电池管理系统还用于检测蓄电池的温度,并将蓄电池的温度传输给供电控制器。
供电控制器还用于实时检测基站负载电流。
系统还包括远程诊断仪和监控终端,监控终端通过GPRS与远程诊断仪通信连接,远程诊断仪通过CAN总线与供电控制器通信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利用太阳能和市电互补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因电力匮乏而造成基站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尤其适合应用在市电供应不足,而光照充足的地区;同时通过在供电系统中加入蓄电池管理单元、供电控制器、远程诊断仪和监控终端,可实现对供电系统实时监控,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人工定时到现场查看的缺陷。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659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