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同序引物置换的核酸扩增技术在审
申请号: | 201110297307.9 | 申请日: | 201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23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江洪;江必胜;岳素文;阮志强;曲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万达因生物医学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5/10 | 分类号: | C12N15/10;C12Q1/6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海智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2 | 代理人: | 白凤武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引物 置换 核酸 扩增 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学及分子诊断领域的核酸扩增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为减少引物间聚合非特异性扩增而采用一对中间序列大部分相同引物的核酸扩增技术。
背景技术:
核酸扩增技术起源于1971年,Korana提出的核酸体外扩增设想:“经过DNA变性,与合适的引物杂交,用DNA聚合酶延伸引物,并不断重复该过程便可克隆tRNA基因”。也是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进步而一起发展、成熟的。1983年,美国PE-Cetus公司人类遗传研究室的Kary Mullis在研究核酸测序方法时产生了核酸扩增的灵感:于试管中模拟天然的DNA体内复制过程。其基本原理:提供一种合适的条件---模板DNA,寡聚核苷酸引物,DNA聚合酶,合适的缓冲体系,DNA变性、复性及延伸的温度与时间,就可成几何级数地扩增已知两端序列的一段DNA分子。经过一系列探索、发展和耐热聚合酶、热循环仪的发明、应用,Cetus公司于1987年申请了首个PCR发明专利(US Patent 4,683,202)。
核酸扩增PCR反应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①模板DNA的变性:拟扩增的模板DNA经加热至94℃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4℃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③引物的延伸:升温至72℃左右,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耐热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尊循碱基反向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按5’-3’方向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链反向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不断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一般PCR进行30个循环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呈指数扩增放大数百万倍以上,超过30个循环引物二聚体非特异性扩增就极剧增加。反应最终的DNA扩增量可用Y=(1+X)n计算。Y代表DNA片段扩增后的拷贝数,X表示平(Y)均每次的扩增效率,n代表循环次数。平均扩增效率的理论值为100%,但在实际反应中平均效率达不到理论值。反应初期PCR产物逐渐增加,进入一定循环后靶序列DNA片段的增加呈指数形式即对数期,随着扩增产物的累积及PCR成份的消耗,被扩增的DNA片段不再呈指数增加,而进入线性增长期或静止期,达到“停滞效应”平台期。
随着1985-1988年Saiki等从温泉中分离的一株水生嗜热杆菌(thermus aquaticus)中提取到Taq耐热DNA聚合酶以及pfu、Vent、Tth等其它耐热聚合酶的发现应用,PCR技术逐渐成熟、实用,并因其高灵敏度、操作简便而快速传播全世界,因而1989年称为“PCR爆炸年”。PCR技术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最重要的核心基础技术,Kary Mullis也因此荣获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万达因生物医学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万达因生物医学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73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