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鉴定甜菜褐斑病致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的方法及其专用引物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301170.X 申请日: 2011-09-28
公开(公告)号: CN102329872A 公开(公告)日: 2012-01-25
发明(设计)人: 吴学宏;林杰;刘梅;韩成贵;李大伟;于嘉林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农业大学
主分类号: C12Q1/68 分类号: C12Q1/68;C12N15/11;C12R1/77;C12R1/645
代理公司: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代理人: 关畅;任凤华
地址: 100193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鉴定 甜菜 褐斑 致病菌 多菌灵 抗性 方法 及其 专用 引物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中鉴定甜菜褐斑病致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的方法及其专用引物。

背景技术

甜菜是世界第二大糖料作物,是我国北方地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甜菜生尾孢菌(Cercospora beticola Sacc.)引起的甜菜褐斑病是生产上最重要的叶部真菌病害,主要危害甜菜的叶、茎及种株的花序,但以叶片为主,破坏甜菜的光合作用器官,降低植株的光合作用,影响甜菜块根的增大和糖分的积累,同时该病也可为害甜菜的块根,加重储藏期间块根的腐烂。病害爆发流行时,可造成甜菜减产40%或以上,含糖量下降1-3度。

由于抗病的甜菜品种产量、含糖量和经济效益较低,生产上普遍采用高产和含糖量较高的甜菜品种,然而这些品种抗褐斑病的能力普遍较低,因此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治甜菜褐斑病、提高经济效益最有效的方法。多菌灵是当前生产中防治甜菜褐斑病的主要药剂之一,由于一些地区长期大量使用该类药剂,甜菜褐斑病菌已对该药剂产生了明显的抗性。因此检测甜菜褐斑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情况,从而根据检测结果指导田间合理用药,能有效地延缓和治理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药性。

已有研究发现,β-微管蛋白基因编码的第198位或200位氨基酸的密码子发生点突变是导致大多数病原菌对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Koenraadt H,Somerville SCand Jones AL,Characterization of mutations in the beta-tubulin gene of benomyl-resistantfield strains of Venturia inaequalis and other plant pathogenic fungi.Phytopathology 1992,82:1348-1354)。黄大昉等首先报道了我国甜菜褐斑病对多菌灵的抗药性[黄大昉、王侠、周淑芝,等.甜菜褐斑病对苯并咪唑类等杀菌剂抗药性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82,9(2):131-135],而Davidson等首次报道了甜菜褐斑病菌菌株中β-微管蛋白基因编码的第198位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突变为GCG,从而导致其所编码的氨基酸由Glu(谷氨酸)突变为Ala(丙氨酸),该突变降低了病原菌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间的亲和力,致使菌株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表现出高水平的抗性(Davidson R M,Hanson L E andFranc G D et al.Analysis of b-tubulin Gene Fragments from Benzimidazole-sensitive and-tolerant Cercospora beticola.J.Phytopathology,2006,154:321-328)。发明人对2009年从田间收集到的64个甜菜褐斑病菌分离物(11个高抗菌株,53个敏感菌株)进行了β-微管蛋白基因分析,高抗菌株的抗性突变与Davidson等报道的结果一致。

传统的用于检测病原菌对杀菌剂抗药性的生物测定方法费时、费力,不能及时、准确地为田间病害防治提供科学可靠地指导,因此,建立一种新的快速、准确分子检测方法,准确地检测甜菜褐斑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鉴定或辅助鉴定甜菜褐斑病致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的引物对。

本发明所提供的用于鉴定或辅助鉴定甜菜褐斑病致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的引物对,由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引物和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引物组成。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鉴定或辅助鉴定甜菜褐斑病致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的引物组合物。

本发明所提供的用于鉴定或辅助鉴定甜菜褐斑病致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的引物组合物,由引物对A和引物对B组成;所述引物对A为所述的引物对;所述引物对B由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引物和序列表中序列3所示的引物组成。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117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