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的回油组件以及安装该回油组件的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05374.0 | 申请日: | 2011-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27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沈秀利;林智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06 | 分类号: | F01M11/06;F01M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 |
地址: | 412002***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组件 以及 安装 | ||
1.一种发动机的回油组件,用于收集所述发动机的中机匣内的滑油,
所述发动机的中机匣包括中机匣前壁(1)和中机匣后壁(2),所述中机匣前壁(1)底部设置有第一回油孔(11),所述中机匣前壁(1)上设置有前壁配重(12);所述中机匣后壁(2)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回油孔(21),所述中机匣后壁(2)上设置有后壁配重(22);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机匣的底部设置有导油板(3),所述导油板(3)的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回油孔(11)和所述第二回油孔(21)处;
所述导油板(3)包括第一集油边(33)和第二集油边(34),所述第一集油边(33)设置在所述前壁配重(12)的正下方,所述第二集油边(34)设置在所述后壁配重(22)的正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回油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油边(33)的顶面与静止状态时的所述前壁配重(12)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为0.5mm~5mm;
所述第二集油边(34)的顶面与静止状态时的所述后壁配重(22)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为0.5mm~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回油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油板(3)还包括第一油道(31)和第二油道(32);
所述第一油道(31)由所述第一集油边(33)的底边延伸并曲卷而成,所述第一油道(31)与所述第一回油孔(11)贯通;
所述第二油道(32)由所述第二集油边(34)的底边延伸并曲卷而成,所述第二油道(32)与所述第二回油孔(21)贯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的回油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油道(31)和所述第二油道(32)均为敞口式的圆弧形油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的回油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油道(31)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安装环(311),所述第一安装环(311)伸入所述第一回油孔(11)内,且所述第一安装环(311)与所述第一回油孔(11)相互嵌固;
所述第二油道(32)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安装环(321),所述第二安装环(321)伸入所述第二回油孔(21)内,且所述第二安装环(321)与所述第二回油孔(21)相互嵌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回油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机匣的下部设置有所述发动机的第一缸(4)和第二缸(5),所述第一缸(4)和所述第二缸(5)分别安装在所述中机匣的二个气缸安装孔上,所述导油板(3)设置在所述中机匣内的底部,且所述导油板(3)设置在所述第一缸(4)的安装孔和所述第二缸(5)的安装孔之间;
所述导油板(3)的第一侧面(35)与所述第一缸(4)的外径贴合设置;
所述导油板(3)的第二侧面(36)与所述第二缸(5)的外径贴合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回油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机匣前壁(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油孔,所述中机匣前壁(1)的至少一个导油孔与所述第一回油孔(11)贯通;
所述中机匣后壁(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油孔,所述中机匣后壁(2)的至少一个导油孔与所述第二回油孔(21)贯通;
所述中机匣前壁(1)的至少一个导油孔和所述中机匣后壁(2)的至少一个导油孔均与所述发动机的滑油箱贯通。
8.一种发动机,在所述发动机的中机匣内安装有回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组件为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回油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537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