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侧围外板与翼子板分件区域的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11046.1 | 申请日: | 2011-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13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贡见秀;孟祥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2 | 分类号: | B62D25/02;B62D25/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月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94 | 代理人: | 吴宝泰;何宜章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侧围外板 翼子板分件 区域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白车身零件设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侧围外板与翼子板分件区域的零件结构设计及成形质量控制。
背景技术
一辆新轿车从前期市场调研至成批投产,耗资十分具大。车身开发设计的费用及时间约占整车开发费用和时间的70%。早期新车型开发的侧围外板采用分体式设计,随着工艺水平和材料性能的提高,如图1所示,现在的侧围外板采用一体式设计。一体式设计的侧围外板是白车身零件制造中的核心,它具有形状复杂、结构尺寸大、成型困难,外表面质量要求高的特点。在整车车身零件开发过程中,侧围外板占据时间最长,费用最高。侧围外板周圈搭接零件较多,侧围外板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车的装配和外观间隙匹配。侧围外板开发过程中,和翼子板分件区域的零件质量控制,一直是侧围外板工艺的难点。侧围造型、和翼子板分件位置、侧围结构设计,这些都是影响侧围的开发周期和新车型的上市的因素。侧围和翼子板分件位置,对材料利用率、制造工艺、外观匹配、外表面质量都产生较大影响。造型已定的前提下,零件的结构设计对工艺、成本、模具调试周期起关键性作用。图1虚线,表示侧围外板与翼子板分件线区域,侧围外板侧整形后,焊接边的叠料、起皱较难控制。以往车型开发过程中,此区域的开裂、叠料一直是整车开发中的难点。
在效果图和油泥模型阶段,侧围和翼子板之间的分件线,直接影响到侧围的工艺、外观质量及匹配效果。如图2所示,侧围上止口边和翼子板分件之间的夹角A是50°。侧围拐角区域C在侧整形时和斜楔存在一定的负角,侧整形时此区域无法整形到位,导致侧围拐角区域C的质量差,影响到外表面质量和整车的外观。
如图3所示,侧围A柱末端采用封闭式的结构设计。侧围在翼子板分件处最高点和焊接边之间的距离H达到35mm,翼子板分件线到侧围A柱末端的距离W为42mm,型面在W区域的过渡B比较急剧。冲压工艺的侧整形阶段,拉延出来的板料无法释放,侧整形后的侧壁和焊接边S严重叠料,侧围拐角区域C严重开裂,制件缺陷无法通过工艺解决。此零件的结构设计,增加了工艺难度和模具调试周期,导致制件报废率高,增加了大量的生产和制造成本。
如图4所示,A柱区域的零件装配关系图。侧围和玻璃之间的密封胶厚度D为6mm左右;前风挡玻璃厚度B1为4.76mm。若前风挡玻璃和侧围上止口边的距离较小,雨天汽车高速行驶时,溅在前风挡玻璃上的雨点容易漂移到二侧门内;雨刷刷向二边的的雨水溢出侧围止口边,流进二侧门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汽车侧围外板与翼子板分件区域的结构,其解决的技术问题:
(1)侧围和翼子板分件区域的外表面的品质不佳;
(2)侧围和翼子板分件区域容易出现的开裂;
(3)侧围和翼子板分件区域的侧壁及焊接边存在叠料和起皱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方案:
一种汽车侧围外板与翼子板分件区域的结构,包括侧围外板和翼子板分件区域,侧围A柱末端采用封闭设计,其特征在于:翼子板分件处侧围最高点和焊接边之间的距离(H)与翼子板分件线到侧围A柱末端之间的距离(W)成反比,并且翼子板分件处侧围最高点和焊接边之间的距离(H)小于翼子板分件线到侧围A柱末端之间的距离(W),型面在翼子板分件线到侧围A柱末端之间区域的过渡(G)平缓。
进一步,翼子板分件处侧围最高点和焊接边之间的距离(H)为15mm—25mm;翼子板分件线到侧围A柱末端之间的距离(W)大于60mm。
进一步,侧围和玻璃之间的密封胶,翼子板分件处侧围最高点和焊接边之间的距离(H)大于前风挡玻璃与密封胶的总厚度。
进一步,侧围和翼子板分件区域台阶的设计,翼子板(F)车身方向下采用翻边形式,翻边包括翻边圆角和翻边直边;翼子板和侧围之间存在安全间隙;侧围台阶包括上部的圆角(R1)和下部的圆角(R2),上部的圆角(R1)与下部的圆角(R2)通过侧壁连接。
进一步,翻边圆角弧长2mm内,翻边直边长度1.5mm-2.5mm,翼子板和侧围之间的安全间隙大于1.5mm,在满足侧围和翼子板匹配前提下,侧围台阶(h)高度为5mm—7mm,侧围台阶上部的圆角(R1)弧长值为3mm,台阶下部的圆角(R2)弧长值大于3mm,侧壁在车身方向下打开的角度大于3°。
进一步,在侧围的焊接边的侧壁根部的焊接边上增加凹筋,凹筋的位置介于翼子板分件线和侧围A柱末端间。
进一步,凹筋的深度控制在5mm左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10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