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外延片上抗辐射EEPROM芯片的抗ESD器件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13417.X | 申请日: | 2011-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152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博;封晴;田海燕;王晓玲;赵力;孙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9/06 | 分类号: | H01L29/06;H01L29/78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04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214035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延 片上抗 辐射 eeprom 芯片 esd 器件 结构 | ||
1. 一种薄外延片上抗辐射EEPROM芯片的抗ESD器件结构,包括P型衬底(9)及位于所述P型衬底(9)上的P型外延层(4),所述P型外延层(4)上设有EEPROM结构及用于抗ESD的MOS管,所述MOS管包括位于P型外延层(4)内的源区(1)、漏区(2)及位于P型外延层(4)上方的多晶栅(3),所述源区(1)及漏区(2)对应的侧壁上设有轻掺杂漏区(12),所述轻掺杂漏区(12)与源区(1)及漏区(2)对应连接;其特征是:所述P型外延层(4)内设有第二埋层(13),MOS管的源区(1)、漏区(2)及对应连接的轻掺杂漏区(12)分别被对应的第二埋层(13)包覆,且对应包覆源区(1)及漏区(2)的第二埋层(13)通过P型外延层(4)相隔离;第二埋层(13)在P型外延层(4)内延伸位于多晶栅(3)的正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外延片上抗辐射EEPROM芯片的抗ESD器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多晶栅(3)与P型外延层(4)间设有栅氧化层(15),所述栅氧化层(15)的端部分别延伸至轻掺杂漏区(12)与源区(1)及漏区(2)的结合部;栅氧化层(15)与轻掺杂漏区(12)及第二埋层(13)相接触;栅氧化层(15)上设有侧墙(14),所述侧墙(14)位于多晶栅(3)的外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外延片上抗辐射EEPROM芯片的抗ESD器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多晶栅(3)呈环形,所述漏区(2)位于多晶栅(3)的环形结构内,源区(1)位于多晶栅(3)环形结构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外延片上抗辐射EEPROM芯片的抗ESD器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漏区(2)上设有若干漏端孔(11),所述漏端孔(11)内设有用于与漏区(2)等电位连接的漏端连接金属;源区(1)上设有若干源端孔(10),所述源端孔(10)内设有用于与源区(1)等电位连接的源端连接金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外延片上抗辐射EEPROM芯片的抗ESD器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多晶栅(3)上设有栅极引出条(18),所述栅极引出条(18)上设有栅极接触孔(17),所述栅极接触孔(17)内设有用于与多晶栅(3)等电位连接的多晶栅连接金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外延片上抗辐射EEPROM芯片的抗ESD器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EEPROM结构包括位于P型外延层(4)内的第一埋层(8),所述第一埋层(8)的上方设有浮栅(5)及多晶栅(3),所述多晶栅(3)位于浮栅(5)的上方;浮栅(5)与第一埋层(8)间设有栅氧化层(15)及第二氧化层(16),所述第二氧化层(16)的厚度小于栅氧化层(15)的厚度,形成位于浮栅(5)与第一埋层(8)间的隧道孔(7)。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外延片上抗辐射EEPROM芯片的抗ESD器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漏端孔(11)与多晶栅(3)间的距离为3μm。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外延片上抗辐射EEPROM芯片的抗ESD器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源端孔(10)与多晶栅(3)间的距离为1μ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外延片上抗辐射EEPROM芯片的抗ESD器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MOS管为NMOS管或PMOS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外延片上抗辐射EEPROM芯片的抗ESD器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P型外延层(4)的厚度为2~7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341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