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培养赤潮微藻海洋尖尾藻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14305.6 | 申请日: | 2011-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44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安鑫龙;宫春光;李雪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2 | 分类号: | C12N1/12;C12R1/89 |
代理公司: | 天津佳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002 | 代理人: | 廖晓荣 |
地址: | 071001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培养 赤潮 海洋 尖尾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实验海洋生物学领域,特别是一种培养赤潮微藻海洋尖尾藻的方法,可实现海洋尖尾藻的长期培养。
背景技术
海洋尖尾藻是赤潮微藻中的一种,是一种异养型海洋甲藻,用于实验生态学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于海洋尖尾藻的研究并不多见。国内只有中国海洋大学以细菌为饵料培养了采自青岛太平角潮池的海洋尖尾藻,该藻野生种的耐盐范围为4-60,且耐盐性和种内遗传多样性之间显著正相关。国外研究表明,海洋尖尾藻能够摄食硅藻、绿藻、隐藻、金藻、细菌以及柱形宽水蚤(Temora stylifera)无节幼体等,且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3.9×103个 ml-1)通过释放化感物质影响海洋尖尾藻的运动能力,甚至导致海洋尖尾藻细胞裂解、死亡以及种群数量下降。对海洋尖尾藻研究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为培养方法难以掌握,究竟选用何种饵料藻以及培养条件是突破该瓶颈的关键所在。鉴于过去海洋尖尾藻培养中遇到的问题:细菌培养易污染且保种条件要求高、饵料藻种类、饵料藻和海洋尖尾藻之间浓度比例、培养温度和光强范围等问题,考虑到经济性、高效性和环境友好,需要研制开发一种高效、适用于以海洋微藻为饵料培养高浓度海洋尖尾藻的方法,其核心问题是具有较强适口性饵料藻种类的选择以及培养条件的探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培养赤潮微藻海洋尖尾藻的方法。该方法以海洋微藻为饵料藻培养赤潮微藻海洋尖尾藻,成本低,易维护,所需培养条件在一般实验室容易获得,可实现海洋尖尾藻的长期培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公开了一种培养赤潮微藻海洋尖尾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海洋微藻为饵料藻培养赤潮微藻海洋尖尾藻;所述赤潮微藻海洋尖尾藻的培养条件是:温度18-25℃,光强2000-4000lx,光暗比L∶D=12 h∶12h ~14h∶10h,盐度4-60,饵料藻和赤潮微藻海洋尖尾藻的浓度配比范围为22:1~820:1。
所述饵料微藻为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或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gjiangensis)中的一种。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 亚心形扁藻、米氏凯伦藻、蛋白核小球藻和湛江等鞭金藻等饵料藻国内容易获得,且成本低,培养后可获得较大浓度,完全能够满足需要;
2) 所需培养条件在一般实验室均可满足,且运行成本低,易维护;
3) 可实现海洋尖尾藻的长期培养。
4) 可为海洋尖尾藻实验生态学及其赤潮的调控研究提供优质藻种。
采用本发明,方法简单,易维护,可为海洋尖尾藻实验生态学及其赤潮的调控研究提供优质藻种。
附图说明
图1为深色(呈绿色)的饵料藻培养液黑白图片;
图2为浅色(淡粉红色)的培养成功的海洋尖尾藻培养液黑白图片;
具体实施方式
海洋尖尾藻是一种无毒赤潮微藻,是以硅藻、绿藻、隐藻、甲藻、细菌等作为其主要饵料进行杂食生活的异养鞭毛藻。对于异养型赤潮微藻而言,首先培养其饵料生物,然后再将其培养在生物饵料内,如海洋尖尾藻培养时可用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或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gjiangensis)等作为其饵料,饵料藻的培养采用自养型海洋微藻的培养方法,然后将培养好的饵料藻培养液调节至海洋尖尾藻所需浓度(配比范围为22:1~820:1),盐度4-60,再往饵料藻培养液中接种海洋尖尾藻,最后将培养容器放置在光照培养箱内,调节温度18-25℃,光照时间光暗比L∶D=12 h∶12h ~14h∶10h,光照强度2000-4000lx即可。
所述饵料藻和赤潮微藻海洋尖尾藻的浓度配比范围中:
所述亚心形扁藻和海洋尖尾藻的浓度配比范围为110:1~820:1;其中比较好的浓度配比范围为150:1~38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农业大学,未经河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43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