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氨气敏电极法测定化学驱中接枝类高聚物浓度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22413.8 | 申请日: | 2011-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76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田玉芹;汪庐山;高生伟;陈雷;郭宏伟;张冬会;唐延彦;赵玲;关悦;尹相文;胡秋平;刘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7/26 | 分类号: | G01N27/26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7107 | 代理人: | 李夫寿 |
地址: | 100025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氨气 电极 测定 化学 接枝 类高聚物 浓度 方法 | ||
1.一种氨气敏电极法测定化学驱中接枝类高聚物浓度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绘制标准曲线、B、配制活性高分子溶液及浓度测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C、测试现场产出液中接枝类高聚物浓度、D、配制所需溶液、E、制定最佳实验条件、F、测定步骤、G、得出测定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气敏电极法测定化学驱中接枝类高聚物浓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绘制标准曲线为:对于每一批产品,测试前应该重新绘制标准曲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气敏电极法测定化学驱中接枝类高聚物浓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配制活性高分子溶液及浓度测试为:室内在25℃下,分别测试用蒸馏水配制浓度为200mg/L的溶液、用活性高分子配制浓度为50mg/L的溶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气敏电极法测定化学驱中接枝类高聚物浓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测试现场产出液中接枝类高聚物浓度为:采用常规的稀释法和氨电极法相结合的方法测试。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气敏电极法测定化学驱中接枝类高聚物浓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配制所需溶液为:①氨电极内充液:成分为0.02~0.04 mol/L NH4Cl + 0.3~0.5 mol/L NaCl溶液;②背景调节液:3.0~5.0 mol/L NaCl + 0.2~0.4 mol/L NaOH;④电极深度回洗液:为酸性0.32~0.42 mol/L NaCl溶液;⑤NaOH溶液:称取72.0~82.0g 分析纯的NaOH,溶于50 ml 的三次蒸馏水中溶解,冷却,备用;⑥离子强度调节液ISA:即称取20.0~30.0 g EDTA + 10.0~15.0 g NaOH溶液加入NaOH溶液中冷却,定容于500 ml容量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气敏电极法测定化学驱中接枝类高聚物浓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E、制定最佳实验条件为:(1)选择摩尔比为1:1的EDTA和NaOH的混合液作为离子强度调节剂,测试样取样量为40 ml时,加入7~9 ml离子强度调节液;(2)采用常规稀释法测定浓度;(3)操作温度为25℃~35℃,并采取密封操作方式;(4)气敏电极响应时间在3 min-5min;(5)氨气敏电极主要感应的是氨,钙、镁离子的浓度>0.15g/L、试样滴加NaOH使pH达到11~12,有Mg(OH)2、Ca(OH)2絮状沉淀生成时需过滤;(6)做标准曲线时,所用标准样品要进行干燥处理;(7)如果样品中含表活剂成分或产出液含油,应将测试电极置于测试溶液上方1~3cm进行测试。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气敏电极法测定化学驱中接枝类高聚物浓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F、测定步骤为:(1)将加入100 ml模拟地层水的烧杯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准确称取0.5556 g接枝聚合物样品溶解其中,3~4小时,待溶解完全,再定容于1000 ml容量瓶中,制得0.5g/L待测接枝聚合物溶液;(2)将上述溶液在250 ml容量瓶中依次稀释,分别得到0.001 ,0.005,0.01,0.05,0.1,0.25,0.5 g/L的溶液;(3)取250 ml的不同浓度待测溶液于1000 ml的凯氏定氮瓶中,加50~80ml浓H2SO4,加强热处理,直到冒出浓厚的白烟,1~2h后,将定氮瓶取下,冷却;(4)将冷却液倒入250 ml烧杯中,用⑤中制得的NaOH浓溶液将pH调至6~7;(5)取40 ml不同浓度待测样品溶液于烧杯中,恒温25℃~35℃,加入7~9ml离子强度调节液,迅速将电极插入溶液,待读数稳定后记下数据,在25℃、30℃、35℃下分别测定上述不同浓度下的数据,测定3组平行数据,得到平均值,将所得数据做成标准曲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241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