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外显子保守序列扩增多态性分子标记及其分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41656.6 | 申请日: | 2011-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35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何龙飞;何海旺;许春燕;李创珍;韦善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11 | 分类号: | C12N15/11;C12Q1/68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汇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5114 | 代理人: | 邹超贤 |
地址: | 530004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显子 保守 序列 扩增 多态性 分子 标记 及其 分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领域,涉及外显子保守序列扩增多态性分子标记(Conserved sequence of exon amplified polymorphism,CSEAP)及其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分子标记是以生物大分子(主要是遗传物质DNA)的多态性为基础的一种遗传标记,具有数量多、多态性高、不受季节、环境影响、检测手段简单迅速等多种优点。分子标记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广泛应用于生物遗传多样性分析、遗连锁图谱构建、种质资源鉴定、基因定位、亲缘关系分析、性别鉴定、基因组作图、基因克隆、文库构建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多个方面。
自1980年首次提出分子标记的概念以来,分子标记的研究不断有相关的文献报道,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可用于分子标记的方法超过十种,在植物的分子遗传研究中应用比较多的有: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RAPD)、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等,分子标记体系类型多样,应用广泛,但各自的技术复杂性、可靠性与提供的遗传信息丰富度不同。
1980年Botstein等提出了RFLP分子标记技术(Botstein D,White R L,Skolnick M,Davis R W.Construction of a genetic linkage map in man using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1980,32:314-331),从此开创了利用DNA多态性进行分子标记的新阶段。该方法的基本原理为:将基因组DNA用已知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电泳经Southern印迹后,用放射性同位素或非放射性物质标记探针,与转移于支持膜上的DNA杂交,经放射自显影显示出基因组DNA中与探针同源的DNA序列片段的大小。RFLP标记呈共显性,标记准确,不影响表型,数目也较多,但其分析程序复杂,有放射性污染,技术难度大,费时,成本较高,需要的DNA量较大,难以大范围推广应用。1990年,Williams等(Williams J G,Kubelik A R,Livak K J,Rafalski J A,Tingey S V.DNA polymorphisms amplified by arbitrary primers are useful as genetic markers.Nucleic Acids Res,1990,18(22):6531-6535)和Welsh等(Welsh J,McClelland M.Fingerprinting genomes using PCR with arbitrary primer.Nucleic Acids Res,1990,18(24):7213-7218)几乎同时将PCR技术应用于分子标记,发展出一种新型的分子标记技术RAPD,该方法是用短的(通常为10bp)随机序列DNA作为引物,对目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而产生多态性。RAPD技术快速、简便、成本低廉。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该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RAPD为显性标记,不能提供完整的信息;易受实验条件影响;稳定性差;结果不能区分纯合体和杂合体。1989年Tautz提出了SSR分子标记方法(Rautz D.Hypervariability of simple sequences as a general source for polymorphic DNA markers.Nucleic Acids Research,1989,17:6463-6471),该方法是根据微卫星DNA两端的单拷贝序列设计一对特异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每个位点的微卫星DNA序列,通过电泳分析核心序列的长度多态性。SSR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多态性,DNA用量少,重复性高。但要获得SSR引物需要进行大量克隆、测序和杂交验证工作。1992年,Vos等人把RAPD和RFLP技术结合起来,发明了新的分子标记AFLP技术(Vos P,Hogers R,Bleeker M,Reijans M,van de Lee T,Hoernes M,Frijters A,Pot J,Peleman J,kuiper M,Zabeau M.AFLP:a new technique for DNA fingerprinting.Nucleic Acids Res.1995,23:4407-4414),该发明于1993年获欧洲专利局专利,专利号为EP0534858A1。该法先设计针对某种限制性内切酶的通用接头,以及可与接头序列和限制性酶切位点的序列配对的专用引物,用上述内切酶消化基因组DNA,将通用接头与限制性片段两端连接,再用专用引物扩增,最后电泳显示结果。AFLP具有标记多态性强、准确性高、重复性好以及可用于没有任何分子生物学研究基础的物种等优点,很快被推广到生物学的各个领域。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技术繁琐、过程时间长、检测的不是等位片段、费用昂贵,且AFLP标记是显性标记,不能提供完整信息。1996年,Lander提出了SNP技术(Lander E S.The new genomics:Global views of biology.Science,1996,274:536-539),SNP数量最为丰富,其遗传稳定性远高于SSR,可以进行快速、规模化筛查,易于基因分型,正成为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新型分子标记。SNP既可以用PCR,又可以用DNA芯片来检测,但目前对SNP的检测在技术上还显得太复杂,难度较大,因而还难以广泛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大学,未经广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16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调色盒
- 下一篇:一种碳带卷绕装置及热转印打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