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发酵转化生产甘草次酸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55872.6 | 申请日: | 2011-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63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9 |
发明(设计)人: | 王福清;徐莉;张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医药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7/42 | 分类号: | C12P7/42;C12R1/67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地址: | 100038 北京市海淀区羊坊***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生物 发酵 转化 生产 甘草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微生物转化生产甘草次 酸的技术。
背景技术
甘草为我国传统中药材,素有“国老”之称,味甘、性平。归心、肺、 脾、胃。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 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 可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甘草广泛应用于医药、烟草、食品等领域。甘草酸 和甘草次酸是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甘草酸经胃酸水解或经肝中β-葡萄糖 醛酸酶分解形成甘草次酸,甘草酸的药理作用实质上是甘草次酸的效用。
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的分子式为C30H46O4,分子量470.64KD, 为白色结晶性粉末,熔点为288-297℃,结构式如图1。本品在吡啶中易溶, 在乙醇或氯仿中溶解,在汽油或乙醚中微溶,在水中不溶。
近年随着现代中药的发展,各国学者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对甘草有效 成分——甘草次酸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寻找高效低毒的新有效成 分应用于临床。研究发现甘草次酸不仅具有抗炎、抗溃疡、抗病毒、降血脂、 镇咳、平喘及祛痰等作用,还可用于防治病毒性肝炎、高血脂症和癌症等疾 病,是有效的干扰素诱生剂及细胞免疫调节剂。将甘草酸类药物与生物碱、 抗生素、氨基酸等复配或制成其金属化合物,还可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提高 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伴随甘草次酸临床应用价值的深入研究,甘草 次酸的开发利用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关注。
甘草次酸的制备未见化学合成法。目前多以天然豆科植物甘草经加工提 取来生产,即植物提取法。植物提取法以甘草为原料提取甘草酸,再通过酸 水解法水解甘草酸制取甘草次酸。
甘草为药用植物,主要分布于北纬30-55度之间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近年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甘草资源日趋匮乏。另外,以甘草为原料制取甘 草次酸,工艺繁琐、产品收率低、成本较高,严重制约了甘草次酸的产量。 微生物发酵法是利用微生物大规模发酵所产生的葡萄糖醛酸酶,体外转化甘 草中的甘草酸生成甘草次酸的方法。微生物发酵生产不受资源制约,具有反 应条件温和、产品专一性好、工艺简单、成本低、不造成环境污染和后处理 简单等优点,成为近年该领域研究开发的热点,也是解决当前甘草资源短缺 问题的最佳方法。
目前,国外有关甘草次酸微生物转化的研究报道不多,国内主要有四川 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科研机构进行相关研究,但均还处 于实验研究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水平。
本发明通过紫外线和Licl复合诱变处理获得高产葡萄糖醛酸酶的微生 物菌种,选择甘草煮提液为培养基带渣发酵,采用超滤与纳滤膜联合分离技 术,对不同分子量片段的杂质分级去除,大大提高了产品转化率、收率和纯 度,达到了工业规模化水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生物发酵转化生产甘草次酸的方法,其特征是,所 述的微生物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CGMCC No.5144。
优选的是,所述的微生物发酵转化生产甘草次酸的方法中,包括以下步 骤:
步骤一、将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CGMCC No 5144接入固体PDA斜 面培养基中培养,然后从斜面上按1%的接种量接种至新鲜种子培养基中进行 培养;
步骤二、将处于生长期中的经种子培养基培养的菌种按照30%的接种量 接种至含新鲜发酵培养基的发酵罐中进行发酵培养,发酵产生含甘草次酸的 发酵液;
优选的是,所述的微生物发酵转化生产甘草次酸的方法中,在步骤二之 后还包括步骤三:然后从发酵液中分离出甘草次酸粗品,并进行纯化。
优选的是,所述的微生物发酵转化生产甘草次酸的方法中,步骤一中种 子培养基的质量百分组成为:玉米糖化液0.5~1.5%,麸皮汁4.5~5.5%,酵 母膏0.5~0.7%,硫酸铵0.05~0.15%,硫酸镁0.04~0.06%,磷酸二氢钾 0.09~0.11%,甘草酸粗品0.09~0.11%,其余为水。
优选的是,所述的微生物发酵转化生产甘草次酸的方法中,步骤一中种 子培养基培养条件为:菌株置于锥形瓶中于转速200rpm的摇床中振摇培养, 通气量0.2m3/h,培养时间24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医药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科医药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558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制革含铬污泥回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单电机驱动的仿人灵巧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