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流能量回收利用装置和扫路车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78641.7 | 申请日: | 2011-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80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张斌;彭林斌;张劲;刘之安;肖庆麟;罗邵均;杨志;彭宴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H1/08 | 分类号: | E01H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黄志华 |
地址: | 41001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流 能量 回收 利用 装置 扫路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量回收利用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气流能量回收利用装置和扫路车。
背景技术
扫路车是针对路面垃圾清扫的专用车辆,其工作原理是:扫路车的扫盘将路面垃圾扫至中间,离心风机产生的负压和气流将垃圾吸入垃圾箱内,垃圾在垃圾箱中沉积,气流经过滤后由离心风机的蜗壳出口排出。
在现有扫路车气力输运系统(气力输运又称气流输送,指利用气流的能量,在密闭管道内沿气流方向输送颗粒状物料,是流态化技术的一种具体应用)中,离心风机的气流出口均采用自由出流方式,从离心风机的蜗壳出口排出的高速气流直接被排入大气中。经测试,蜗壳出口排出的气流流量大、速度高,具有十分可观的能量回收利用空间,倘若任其直接排入大气,将会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此外,由于离心风机的蜗壳出口位于车体底部并靠近扫盘装置,排出的高速气流也会对清扫作业产生一定的干扰。
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在于,从离心风机的蜗壳出口排出的高速气流不能被利用,从而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且会对清扫作业产生干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流能量回收利用装置及扫路车,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离心风机的蜗壳出口排出的高速气流不能被利用、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气流能量回收利用装置包括涡轮装置和回收能量应用装置,其中,所述涡轮装置包括:
涡轮壳,所述涡轮壳包括气流进口和气流出口,所述气流进口用于接收待回收气流;
动力输出轴,所述动力输出轴位于涡轮壳内并部分伸出涡轮壳外与回收能量应用装置相连;
涡轮,所述涡轮位于涡轮壳内并装配于动力输出轴上,包括轮毂和位于轮毂外周的叶片;
当待回收气流经涡轮壳的气流进口进入涡轮壳内部时,所述叶片可被流经的气流推动,进而带动轮毂和动力输出轴的转动,将机械能输出给能量回收应用装置。
可选的,所述待回收气流为离心风机排出气流,则所述涡轮壳的气流进口与离心风机蜗壳的气流出口相通。
优选的,所述涡轮壳的气流进口位于涡轮的径向上,所述涡轮壳的气流出口位于涡轮的轴向上。
更优的,所述涡轮壳的气流出口截面面积与所述离心风机蜗壳的气流出口截面面积之比大于1.4。
可选的,所述回收能量应用装置包括发电机或扫路车扫盘。
可选的,所述涡轮壳的气流出口与辅助发动机位置相对,从涡轮壳的气流出口排出的气流可对辅助发动机进行冷却。
优选的,所述涡轮壳的气流进口端部与所述离心风机蜗壳的气流出口端部之间通过橡胶密封垫圈密封。
优选的,所述叶片为直板型或翼型。
优选的,所述气流能量回收利用装置应用于扫路车,所述涡轮壳的气流出口不面向扫路车扫盘的工作清扫面。
优选的,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扫路车的离心风机的轮轴垂直。
或者,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扫路车的离心风机的轮轴平行或位于同一轴线上。
本发明扫路车,包含如前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排出气流能量回收利用装置。
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由于待回收气流经涡轮壳的气流进口进入涡轮壳内部时,所述叶片可被流经的气流推动,进而带动轮毂和动力输出轴的转动,将机械能输出给能量回收应用装置,整个过程将待回收气流的动能能量回收并转化成方便利用机械能能量,大大节约了能源和成本,可提高扫路车的节能环保型和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涡轮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气流能量回收利用装置的第一实施例装设于扫路车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P-P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气流能量回收利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装设于扫路车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S-S处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涡轮壳 10a-气流进口 10b-气流出口
11-动力输出轴 12-轮毂 13-叶片
14-橡胶密封垫圈 50-离心风机 50a-离心风机蜗壳的气流出口
51-离心风机的轮轴 60-辅助发动机 30-扫盘
30a-扫盘刷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离心风机的蜗壳出口排出的高速气流不能被利用、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流能量回收利用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786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