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阻变式存储器单元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82225.4 | 申请日: | 2011-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685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07 |
发明(设计)人: | 蔡一茂;万珍妮;黄如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45/00 | 分类号: | H01L45/00;H01L27/24;G11C16/02;G11C16/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0 | 代理人: | 李稚婷 |
地址: | 10087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阻变式 存储器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中的非易失存储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阻变式非易失存储器结构单元及其工作机制。
背景技术
半导体存储器是各种电子设备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非易失半导体存储器具有能在断电情况下仍然保存数据的特性,因而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移动、便携式设备,如手机、笔记本、掌上电脑等。随着特征尺寸不断缩小,传统的浮栅结构渐渐接近瓶颈,而新型阻变式非易失存储器(Resistance 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RAM)的出现为制造更小、更快、更节能的非易失存储器带来了新的希望。RRAM具有制备工艺简单、读写速度快、存储密度高、非易失以及与传统硅集成电路工艺兼容性好等优势,具有十分巨大的应用潜力。
RRAM是基于一些材料的电诱导阻变效应发展起来的非易失存储器。它以简单的MIM(Metal-Insulator-Metal,金属-绝缘体-金属结构)电容结构为功能器件,其中绝缘层材料具有电诱导阻变特性,其电阻会在特定外加电信号下发生可逆变化。电阻由高阻态(OFF-state)向低阻态(ON-state)转变,此编程过程为编程(Set)操作;电阻由低阻态向高阻态转变,此编程过程称为擦除(Reset)操作。根据Set/Reset编程过程发生的电压极性相同与否,RRAM主要分单极型(unipolar)和双极型(bipolar)两种。其中单极型RRAM在Set/Reset过程电压极性相同,双极型则相反。
1T1R(one transistor one RRAM)是目前常见的RRAM架构,即一个记忆体RRAM与一个作为开关的晶体管(MOSFET)的漏端串联,此晶体管称为选择管。现有的1T1R单元选择管制作在体硅衬底上,RRAM制作在选择管上方,中间有一层厚的氧化隔离层。由于RRAM编程所需要的Set/Reset电流较大,为了提供足够大的饱和区电流,必须将选择管MOSFET的宽长比做得很大,不利于存储器的高密度集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阻变式存储器单元,可以降低选择管的宽长比,从而使存储器阵列的集成度增加。
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阻变式存储器单元,包括单极型RRAM和与之串联的作为开关的MOS晶体管,其中MOS晶体管制作在部分耗尽SOI(Silicon-On-Insulator,绝缘衬底上的硅)衬底上。
进一步的,所述SOI衬底中绝缘体上的硅膜厚度优选为200nm~500nm。
所述SOI衬底中绝缘体层的厚度为800nm~1μm。该绝缘体层通常是二氧化硅。
本发明的阻变存储器单元的一个典型结构是:所述MOS晶体管制作于部分耗尽SOI衬底上;所述MOS晶体管包括源端、漏端、栅介质层和栅极;所述单极型RRAM包括上、下金属层和夹在上下金属层之间的阻变材料层;所述RRAM位于所述MOS晶体管上方,二者之间为隔离层,隔离层中开有金属通孔,该金属通孔将MOS晶体管的漏端和RRAM的下金属层电连接。
一般的,MOS晶体管和RRAM之间的隔离层是二氧化硅层。RRAM的阻变材料层可以采用但不限于氧化镍、二氧化锆、掺杂铜的二氧化硅等材料,上下金属层可以采用惰性金属,例如铂、金、铜等。
本发明主要利用了SOI衬底上制作的MOS晶体管所具有的浮体效应(Floating Body Effect),这样的MOS晶体管作为选择管,可以在小尺寸的情况下为RRAM提供较大的编程电流。所谓浮体效应,又称Kink效应,主要发生在部分耗尽SOI器件中(全耗尽SOI器件没有此效应),表现为MOSFET饱和区电流的突然增大(参见文献KOICHI KATO,TETSUNORI WADA,ANDKENJI TANIGUCHI,Analysis of Kink Characteristics in Silicon-on-Insulator MOSFET’S Using Two-Carrier Modeling,IEEE JOURNAL OFSOLID-STATE CIRCUITS,VOL.SC-20,NO.1,FEBRUARY 1985)。其物理机制为:漏端高电压导致碰撞电离加剧,产生大量电子-空穴对,其中电子被漏端电场吸引走,空穴则移动到电势较低的中性体区,导致体区电势升高,源体结正偏,使得阈值电压降低,漏端电流增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822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牵引针灸椅
- 下一篇:一种特厚低合金高强度Q345C钢板及其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