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云终端视频数据的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90948.9 | 申请日: | 201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75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李涛;马海峰;李志宁;肖雄伟;何剑荣;刘小瑞;季统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7/26 | 分类号: | H04N7/26;H04N7/5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523808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终端 视频 数据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视频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云终端视频数据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云终端播放视频时,视频数据的编码压缩工作多由服务器CPU完成;当多台云终端同时播放视频,会导致服务端CPU占用率较高。对于8核2.4G的CPU,在5台云终端同时播放视频时,CPU占用率接近800%的极限。播放视频时,卡屏、抖屏现象严重,视频播放不流畅;制约着一台服务器能拖带的云终端的数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云终端视频数据处理方法,可有效克服多台云终端同时播放视频时容易发生服务器CPU占用率高、资源达到瓶颈,从而导致播放视频不流畅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在对视频编码压缩时,由CPU和GPU共同进行,即将编码的运动估计由GPU完成;并将重建帧到运动估计的反馈通路切断,用原始帧取代重建帧进行运动估计,消除CPU和GPU的互相依赖。
在CPU和GPU编码流线之间设置缓冲区用于存放GPU生产出来的MV。
GPU的运动估计算法为基于深度测试的LMES算法。
所述的算法是按如下步骤进行:
步骤1、将组成Frame的三角形网格中的顶点的Z值都置为1;
步骤2、将ZBuffer中的值都初始化为0,并设置深度测试条件为“大于通过”,打开深度测试;
步骤3、关闭ZBuffer更新功能,执行PS0:计算当前候选MV的SAD;如果ZBuffer中的对应点为1,此PS将不会执行或至少不会有输出;
步骤4、打开ZBuffer更新功能,执行PS1,比较当前SAD是否小于阈值;如果大于,则放弃该点;否则自动更新ZBuffer中的对应点为1;
步骤5、将下一个MV作为候选MV,返回步骤3。
采用双线程程序结构,主线程负责控制整个程序流程,完成编码器除运动估计以外的工作,而子线程负责指挥GPU完成运动估计的工作。
主线程中设有派生子线程步骤,并且,进行运动估计的函数由读MVBuf的函数取代。
本发明采用给服务器配置一款显卡,并提出了CPU+GPU的并行架构的云编码器,采用双线程程序结构以及基于深度测试的LMES算法,并充分利用了GPU的并行计算技术,从而,有效的降低了CPU的占用率,解决了多台云终端播放视频时的资源瓶颈问题。并且GPU的视频编码和压缩较CPU效率要高很多,保证了视频播放的流畅度,提高了一台服务器能拖带的云终端数目。
本发明采用基于Frame Level的并行架构,因此仅仅只有一帧数据处理完毕时,才发生CPU和GPU之间的数据交互,由于是Frame Level的,也使GPU工作更加有效。
采用双线程程序结构;GPU本身并不会处理数据,必须由CPU推动GPU工作,同时,我们的编码器架构又要求运动估计和编码的其他部分分别在两条并行流水线中执行,单线程无法很好满足这个要求,因此采用双线程程序结构。
提出了基于深度测试的LMES算法;克服了传统算法的局限性,这种算法不需要在PS程序中显示的增加条件判断语句,而是利用3D流水线中固有的深度测试来完成提前退出ME的策略,其运行效率要高于可编程的像素流水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现有编码器框架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并行架构图;
图3是本发明基于深度测试的LMES算法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基于GPU的通用计算程序的工作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主线程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子线程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现行的视频编码标准,其基本压缩框架都是基于时域预测的变换编码算法。首先根据已经编码的帧,对当前帧进行预测,然后求出残差,对残差进行变换编码、量化,量化时,将会发生信息熵的丢失,编码算法最后在变换域中进行保持熵的编码。传统MPEG2编码器框架参见附图1,其中省略了编码控制部分。图中的方框,表示编码器的工作步骤。其中存在一个从量化(Quantization)到运动补偿(MC)和运动估计(ME)的反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国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909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