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食用菌菌种潜伏污染细菌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04184.4 | 申请日: | 2011-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26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蔡为明;金群力;冯伟林;范丽军;沈颖越;田芳芳;宋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M1/26 | 分类号: | C12M1/26;C12Q1/04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沈伾伾 |
地址: | 31002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食用菌 菌种 潜伏 污染 细菌 检测 方法 | ||
1.一种用于检测食用菌菌种潜伏污染细菌的探测取样棒,其特征在于该探测取样棒由棒体(1)、凹孔或凹槽(2)、手柄(3)组成;其中,棒体(1)由竹、木、塑料或钢材制备而成,其长度较插入取样的食用菌菌种袋或食用菌菌种瓶长60mm,其下端为圆钝角,上端稍扁大为手柄(3);竹、木或塑料质棒体(1)的直径为5-6mm,该棒体自距下端10-15mm处开始至离手柄(3)端6cm处为止,每间隔20mm冲制一直径为1.5-2mm、深0.5-1mm的凹孔(2);钢质棒体(1)其直径为2-3mm,棒体(1)上按同上方法冲制深0.3-0.4mm、宽0.4-0.5mm的倒刺状凹槽(2)。
2.一种检测食用菌菌种潜伏污染细菌的液体培养基,其特征在于该培养基的组分与各组分在每升中的克含量为:
配制时,先将非溶性的玉米芯、麸皮与麦芽粉称量、煮汁、过滤后,再加入其余可溶性组分,经加热溶解、过滤、定容至1000ml、分装、灭菌、冷却而成。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培养基,其特征在于该培养基的组分与各组分在每升中的克含量为:
该优化液体培养基用于检测木腐型金针菇、杏鲍菇、海鲜菇、秀珍菇、香菇及黑木耳食用菌菌种的潜伏污染细菌。
4.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培养基,其特征在于该培养基的组分与各组分在每升中的克含量为:
该优化液体培养基用于检测草腐型双孢蘑菇及双环蘑菇食用菌菌种的潜伏污染细菌。
5.按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液体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麦芽粉是由小麦发芽至芽长30-40mm,经烘/晒干后磨碎成粉而制成。
6.食用菌菌种潜伏污染细菌的检测方法,该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
(1)检测食用菌菌种潜伏污染细菌液体培养基的制备:按权利要求2至4所述的配方称取麸皮、玉米芯或麦芽粉,在1000ml水中煮沸,文火煮15分钟后过滤,取滤汁后加入配方中的其它组分,加热搅拌至溶解,过滤后加水定容至1000ml,分装入100ml三角瓶中至每瓶50ml,经高压灭菌、冷却后备用;
(2)食用菌菌种的探测取样与接种:按食用菌菌种批次,根据批量大小随机抽取5-10瓶或袋的食用菌菌种,在超净台、接种箱或无菌室内,每个食用菌菌种瓶或袋分别用5根权利要求1的经灭菌的探测取样棒,在瓶或袋口按梅花形5个点,垂直插入至底部,拔出后用无菌水10ml将探测取样棒的凹孔或凹槽处所携带的培养物料,分别冲洗到步骤(1)三角瓶内的液体培养基中;
(3)对照设置:取步骤(1)6个装有液体培养基、灭菌后的三角瓶,其中,3个三角瓶按步骤(2)相同操作程序对无菌基质进行探测取样和接种,作为操作校正对照组;另3个三角瓶作为空白对照组;
(4)培养与检测:将步骤(2)接种后的三角瓶和步骤(3)2组对照三角瓶置摇床,在28℃条件下培养16-18h,观测比较培养液清浊度、细菌生长情况;
(5)对食用菌菌种潜伏污染细菌的观测与判定:对培养后的三角瓶作如下的观测:凡步骤(2)接种后的三角瓶培养液见有细菌繁殖变混浊,而操作/空白两对照组培养液仍保持清纯、未见细菌生长,则可判定该批食用菌菌种存在有细菌的潜伏污染,不能作菌种使用;凡步骤(2)接种后的三角瓶培养液和操作/空白两对照组培养液均有细菌繁殖变混浊,则可能是操作过程污染所至,需进行重新取样、重复检测;
7.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食用菌为金针菇、杏鲍菇、秀珍菇、海鲜菇、蘑菇、香菇和黑木耳中的任选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4184.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卷烟减害颗粒复合嘴棒及其制备和应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外转子径向磁轴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