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高速列车玻璃间壁和门的微穿孔透明板吸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13184.0 | 申请日: | 2011-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725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杨弘;白国锋;隋富生;郭伟强;程九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弘;白国锋;隋富生;郭伟强;程九梅 |
主分类号: | B61D19/02 | 分类号: | B61D19/02;E06B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11337 | 代理人: | 赵建刚 |
地址: | 130062 ***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高速 列车 玻璃 间壁 穿孔 透明 吸声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速列车车内噪声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高速列车车厢连接处玻璃间壁和门的微穿孔透明板吸声装置。
背景技术
噪声控制领域应用的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种类很多,依其吸声机理可分为三大类,即多孔性吸声材料、共振型吸声结构和兼有两者特点的复合吸声结构。例如,超细玻璃棉和聚氨脂泡沫等属于多孔性吸声材料,薄板吸声结构、薄膜吸声结构、穿孔板吸声体等属于共振型吸声结构,而像矿棉板吊预结构属于复合吸声结构。马大猷于1975年在《中国科学》上发表的关于“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的理论与设计”的文章,正式提出了“微穿孔板吸声体”的概念,开拓了共振吸声结构的应用领域。与普通穿孔板吸声结构相比,微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直径在1mm以下,其吸声频带宽度可优于常规的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具有宽吸声频带特性,在吸声降噪和改善室内音质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微缝板吸声体与微穿孔板吸声体相似,即微孔形状变化为狭长的窄缝,其吸声特性理论公式也只是计算系数略有不同。另外,微穿孔状结构板可用多种材料制成,具有耐高温、耐腐蚀、清洁无污染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国列车提速后噪声问题显得愈加突出,已成为制约高速铁路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噪声污染不仅严重影响车内的安静性和乘员的舒适性,而且也影响了高铁沿线区域居民的生活环境。列车车厢内噪声控制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内部声学材料与结构的优化来有效吸收和隔离内部主要结构振动与噪声源。
根据实车运行测试发现,高速列车车厢连接处的噪声级明显较高,车外噪声可以通过车厢玻璃间壁和门传入车厢内部,所以高速列车车厢玻璃间壁和门处是主要的声源集中点之一。针对高速列车车厢玻璃间壁和门处的结构特点和噪音频率分布规律,设计最近的吸声降噪装置是行业内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新型的用于高速列车车厢玻璃间壁和门的微穿孔透明板吸声装置,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高速列车车厢连接处玻璃间壁和门的微穿孔透明板吸声装置,包括侧板和穿有若干孔洞或窄缝的微穿孔状结构板,所述微穿孔状结构板、所述侧板与列车车厢连接处玻璃间壁和门共同组成封闭空腔。
所述微穿孔状结构板为微穿孔板,所述微穿孔板的厚度为0.01~10.0mm,所述微穿孔板上的穿孔直径为0.1~1.0mm,穿孔率0.1%~10%。
所述的微穿孔板的厚度0.1~5mm,所述微穿孔板上的穿孔直径0.2~0.8mm,穿孔率0.25%~5%。
所述微穿孔状结构板为微穿缝板,所述微穿缝板的厚度为0.01~10.0mm,所述微穿缝板上的穿缝宽度为0.1~1.0mm,穿缝率0.1%~10%。
所述微穿缝板的厚度为0.01~5.0mm,所述微穿缝板上的穿缝宽度为0.2~0.8mm,穿缝率0.1%~5%。
所述微穿孔状结构板包括第一微穿孔状结构板和第二微穿孔状结构板,形成双层微穿孔状结构吸声装置,所述第二微穿孔状结构板位于所述第一微穿孔状结构板和所述列车车厢的玻璃间壁和门之间;所述第一微穿孔状结构板至所述玻璃间壁和门之间封闭空腔深度10~400mm,所述第二微穿孔状结构板距所述第一微穿孔状结构板距离5~100mm。
所述微穿孔状结构板上铺设有微穿孔薄膜或微穿缝薄膜,或者所述微穿孔状结构板用微穿孔薄膜和微穿缝薄膜代替。
所述微穿孔状结构板为透明材料。
所述微穿孔状结构板粘接或焊接在所述侧板上,与所述侧板间为硬接触;所述侧板与所述列车车厢连接处的玻璃间壁和门之间为粘连或焊接,也为硬接触。
所述微穿孔状结构板上的穿孔的排列方式为规则的三角形或正方形排列方式,或采用非规则排列方式。
本发明所谓的微穿孔状结构,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微穿孔,也可以是微穿缝,以达到吸声的作用。
本发明中所谓的穿孔率=穿孔面积/板面积×100%;本发明所谓的穿缝率=穿缝面积/板面积×100%。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微穿孔板复合腔体共振吸声结构,针对列车高速运行时出现高噪声级的频率段,对吸声结构进行设计优化,最终达到有效吸声降噪的目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弘;白国锋;隋富生;郭伟强;程九梅,未经杨弘;白国锋;隋富生;郭伟强;程九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31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培养皿
- 下一篇:可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远程优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