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增程器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110419557.5 | 申请日: | 2011-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663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程伟;曹建荣;欧阳启;曹海平;孙逸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7/108 | 分类号: | H02K7/10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谭佐晞;严志军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增程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汽车上使用的增程器。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的日渐匮乏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具有节能环保效果的电动汽车已经逐渐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增程式电动汽车则被公认为是目前电动汽车发展的主流技术方向之一。增程式电动汽车可解决因动力电池存储能量低、续驶里程短、充电时间长等导致的电动汽车无法大规模产业化的问题,符合电动汽车的发展需要。
增程器作为一种车载供电系统是增程式电动汽车主要部件,一般由发动机与发电机组成,其中发动机可采用柴油、汽油、代用燃料等热机。增程器中发电机与电动机的连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弹性联轴器结构进行连接,另一种是直接采用刚性连接件进行连接。上述两种连接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缺点,采用弹性联轴器连接轴向尺寸较大,对定位安装工艺的要求较高,而直接采用刚性连接,则发电机的惯量及动态加载会给轴系带来冲击,存在动力过载使轴系损坏的危险。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集成度高、有利于减小动力扭振载荷的电动汽车增程器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汽车增程器结构,包括发动机和发电机,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发电机通过一离合器连接,所述离合器包括离合器压盘和离合器摩擦盘,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与飞轮连接,所述离合器压盘压紧所述离合器摩擦盘,使所述离合器摩擦盘与所述飞轮摩擦连接,所述发电机的驱动轴与所述离合器摩擦盘同轴刚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离合器位于一包络壳体内,所述包络壳体分别与所述发动机的壳体、发电机的壳体连接。
优选的,所述包络壳体与所述发动机的壳体之间设有定位销。
优选的,所述发电机的驱动轴与所述离合器摩擦盘通过花键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电动汽车增程器结构采用离合器连接发动机和发电机,可有效缩短发动机和发电机之间的轴向尺寸,系统的一体化集成度较高,有利于控制动力传递轴的安装定位精度;另外当发电机动力扭矩载荷变大时,离合器的离合器摩擦盘与飞轮之间会打滑产生相对滑动,这样就可有效减小动力扭振载荷,防止发动机与发电机之间动力传递轴过载损坏。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对本专利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发动机与离合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发电机与包络壳体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介绍。
如图1、2、3所示,该电动汽车增程器结构包括发动机1和发电机2,发动机1与发电机2通过一离合器3连接。离合器3包括离合器压盘32和离合器摩擦盘31,发动机1的输出轴与飞轮13连接,离合器压盘32在弹簧压力作用下压紧离合器摩擦盘31,使离合器摩擦盘31与飞轮13摩擦连接,即离合器3需要一直处于闭合状态。离合器摩擦盘31的中心孔内设有内花键33,发电机2的驱动轴22的外端设有外花键23,驱动轴22插在离合器摩擦盘31内,内花键33与外花键23形成刚性花键连接。
离合器3位于一包络壳体34内,包络壳体34通过螺栓与发动机的壳体11连接,包络壳体34通过螺栓24与发电机2的壳体21连接,包络壳体34与发动机的壳体11之间设有定位销12,使用定位销12可方便发动机1与发电机2的对中精度控制。发动机1和发电机2之间连接部件采用包络壳体34刚性连接,可提高系统的一体化集成度,解决了增程器的整体吊装问题,另外也有利于控制动力传递轴的安装定位精度。采用离合器3连接发动机1和发电机2也可有效缩短发动机和发电机之间的轴向尺寸,使系统的一体化集成度进一步提高。
该电动汽车增程器结构在工作时,发动机1输出的动力经离合器3传递给发电机2,使发电机2发电,当发电机2动力扭矩载荷变大时,离合器3的离合器摩擦盘31与飞轮13之间会打滑产生相对滑动,这样就可有效减小动力扭振载荷,防止发动机与发电机之间动力传递轴过载损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95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物品收纳架
- 下一篇:一种制备宝霍苷I纯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