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导热电子封装材料的粉末冶金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22246.4 | 申请日: | 2011-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34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强;谭占秋;范根莲;张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1/05 | 分类号: | C22C1/05;C22C32/00;C22C26/00;C22C29/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热 电子 封装 材料 粉末冶金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导热电子封装材料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高导热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粉末冶金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元器件的功率密度不断增大,产生的热量越来越多,同时其对于材料轻量化的要求也日益迫切,常用的封装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开发具有更高热导率的新型电子封装材料,将半导体产生的热量及时散掉,保证功率元件的正常工作温度,已经成为电子产业发展的关键。金属基复合材料由于同时具有金属基体(如Al、Cu或Ag)和导热增强体(如金刚石或碳化硅)高热导、低膨胀的优点,因而成为电子封装材料的理想选择。相比于压力浸渗、挤压铸造等液态成型方法,粉末冶金制备过程所需的温度比较低,可避免有害的界面反应,且工艺灵活,可根据应用需求对增强体的含量进行调整,因此在高导热、低膨胀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生产和科研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粉末冶金制备工艺中,增强体和金属基体的颗粒尺寸比(Particle Size Ratio,PSR)对复合粉末、粉末压坯及最终致密化组织的均匀性、致密度和力学性能都有重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设计和工艺控制参数。但是,迄今为止,在已有的高导热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中,一般只注意导热增强体的尺寸效应,例如通过选用大尺寸金刚石来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而很少关注导热增强体与金属基体的颗粒尺寸级配,更没有针对不同体积含量优化选择二者的颗粒尺寸比,从而未能充分发挥增强体应有的导热增强效应。
对现有技术的文献检索发现,文献“Effect of particle size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Al/diamond composites prepared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颗粒尺寸对等离子体烧结制备金刚石/Al复合材料显微结构和热导率的影响)(Rare Metals.28(2009)646-650)选择粒度分别为40μm、70μm、100μm的金刚石与200目铝粉(74μm)匹配,通过放电等离子体烧结制备金刚石体积含量为50%的金刚石/Al复合材料,制备材料的热导率分别为270W/mK、325W/mK、196W/mK。该研究证明,在粉末冶金工艺中,导热增强体与金属基体颗粒尺寸匹配会对导热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其问题在于,未遵循颗粒尺寸比(PSR)优化设计与调控的重要原则:(1)为避免出现导热增强体之间相互聚集,增强体颗粒数目必须小于或等于基体颗粒的数目;(2)对于不同增强体含量,其最佳的颗粒尺寸比(PSR)相差很大,应该分别设定。由于上述原因,金刚石的导热增强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该研究制备的50%的金刚石/Al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比理论预计低很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导热增强体和金属基体颗粒尺寸匹配,优化设计和制备高导热电子封装复合材料的粉末冶金制备方法。通过采用单一粒径的导热增强体和金属基体粉末,并在保证增强体颗粒数目小于基体颗粒数目的前提下,尽量选择颗粒尺寸接近的导热增强体和金属基体(PSR等于或接近1),不但避免了导热增强体的聚集,还有利于导热增强体呈现连续排布,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参照本发明,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的高导热金属基复合材料,其导热性能可提高6~25%。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采用单一粒径的导热增强体(R)与金属基体(M)粉末作为原材料,使二者的等效体积粒径比(DR/DM)和颗粒数目比(NR/NM)同时满足如下关系:
(NR/NM)·(DR/DM)3=VR/(1-VR)
NR/NM≤1
DR/DM≥(VR/(1-VR))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222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汽车及其动力电池总成散热系统
- 下一篇:车载发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