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TP抗体检测法及其检测试剂盒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440131.8 申请日: 2011-12-26
公开(公告)号: CN103175963A 公开(公告)日: 2013-06-26
发明(设计)人: 张小寒;杨挥 申请(专利权)人: 苏州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G01N33/571 分类号: G01N33/571
代理公司: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代理人: 高月红
地址: 215400 江苏***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tp 抗体 检测 及其 试剂盒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梅毒螺旋体(TP)抗体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小分子间接标记的双抗原夹心法测定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方法及其相应的检测试剂盒。

背景技术

梅毒与肺结核、麻风并列为世界三大慢性传染病,主要经由性行为所感染,此外也可能经由输血感染,而妇女怀孕时感染梅毒,会经由胎盘传染给胎儿,造成先天性梅毒。梅毒由病原体苍白螺旋体引起。要确实证明感染梅毒并不容易,因为并无临床症状,潜伏期10天至90天,只能靠检测梅毒血清来帮助诊断。目前病人血清中的标志物主要是检测TP抗体。检测方法中双抗原夹心法检测TP抗体灵敏度较高,特异性较好。

中国专利CN1185255C“检测梅毒密螺旋体的组合物和方法”,则公开了与血清中TP抗体结合的抗原决定簇。中国专利申请CN1405565A“梅毒螺旋体抗体酶诊断试剂”,则公开了用抗原包被,用酶标二抗来检测血清中TP抗体的ELISA方法。中国专利申请CN101738473A“梅毒螺旋体抗体诊断试剂盒及其制备方法”,公开了用双抗原夹心法检测TP抗体的化学发光法,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专利申请CN101363860A“梅毒螺旋体抗体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测定试剂盒及其制备方法”,也公开了相似的方法,标记抗原的是碱性磷酸酶或辣根过氧化物酶。

目前,国内外尚未有以小分子为间接标记的双抗原夹心法测定TP抗体的技术用于检测人血清TP抗体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小分子间接标记的双抗原夹心法测定梅毒螺旋体抗体(TP)的方法及其相应的检测试剂盒。该检测方法克服了大分子(如:酶)标记TP抗原的缺点,可同时检测样本中的IgG、IgM、IgA、IgE等多类TP抗体,样本无需稀释,显著改善了TP抗体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基于小分子间接标记的双抗原夹心法测定梅毒螺旋体(TP)抗体的方法,包括步骤:

a)用小分子物质标记第一TP抗原;

b)用第二TP抗原包被固相材料;

c)以信号生成物质标记抗小分子物质抗体或其他能与小分子结合的物质,制备成信号报告分子;

所述信号生成物质,包括:酶、荧光物质、稀土离子、化学发光物质、电化学发光物质;能与小分子结合的物质,包括:链亲和素。

其中,酶,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

荧光物质,包括: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荧光素;

稀土离子,包括:Eu3+、Sm3+、Tb3+、Dy3+及其螯合物配基;

化学发光物质,包括:丫啶酯及其衍生物;

电化学发光物质,包括:多环芳烃类、酰肼类、联吡啶类化合物以及三联吡啶钌[Ru(bpy)3]2+

该信号报告分子是由信号生成物质标记的、能表征特异性结合反应程度的分子,如稀土离子标记的抗小分子抗体、酶标记或发光物质标记的链亲合素;

本步骤中,制备成信号报告分子的方法可为:

将抗小分子物质抗体或其他能与小分子结合的物质,通过过碘酸钠法与酶结合在一起;将抗小分子物质抗体或其他能与小分子结合的物质与带有反应官能团的荧光物质或化学发光物质混合,使它们结合在一起。在双功能官能团存在下,将抗小分子物质抗体或其他能与小分子结合的物质与酶、荧光物质或化学发光物质混合,使它们结合在一起。

d)利用固相材料表面的第二TP抗原及小分子物质标记的第一TP抗原与样本中TP抗体发生免疫反应,形成双抗原夹心复合物:第一TP抗原-TP抗体-第二TP抗原-小分子物质,然后,利用信号报告分子与小分子物质的结合反应,使形成的复合物带有可检测的信号生成物质,用于检测样本中TP抗体的含量。

步骤d)中的免疫反应,是指抗原或半抗原与针对它们的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如本发明中的小分子半抗原与针对它们的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其中,双抗原夹心复合物是以TP抗体为“桥”,通过桥连而形成的:第一TP抗原-TP抗体-第二TP抗原-小分子物质复合物。

所述步骤a)中的小分子物质包括:

(1)生物素分子;

(2)其他分子量小于10000的小分子半抗原,包括:地高辛、荧光素、甲状腺素、雌二醇、雌三醇、三碘甲腺原氨酸、睾酮、孕酮。

所述步骤a)中,标记的方法,包括: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01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