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真空隔热高效节能电热炊具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41763.6 | 申请日: | 2011-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693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王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勇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A47J36/36;A47J36/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6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空 隔热 高效 节能 电热 炊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热炊具。尤其涉及一种真空隔热高效节能电热炊具。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同时对食品安全和饮食卫生程度的要求也与日俱增。现有的燃煤炊具、燃气炊具、燃油炊具、电热炊具……各有所长,电热炊具这个后起之秀以其方便、快捷、多功能受到人们的青睐,其家族迅猛扩大。但是迄今为止,所有传统炊具均对热量散失没有采取有效的抑制措施,热能量的浪费非常巨大,能耗利用率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在节能、低碳、环保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有效提高电热炊具的能耗利用率显得尤为重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真空隔热技术,将传统炊具的热量散失最大的锅体部分设计成真空结构,有效地抑制了锅体的热量散失,可以降低能耗30~60%。
发明内容
本发明采用了类似暖水瓶胆的真空隔热设计,炊具的主体采用玻璃、陶瓷、紫砂等材料制作,将炊具制作成内胆和外壳两部分,外壳3和内胆4采用熔融或粘合工艺制作成一个中空气密的整体,外壳3与内胆4之间留有3~5mm气密空隙,对该空隙进行抽真空处理后,形成一个真空隔热层5,从而有效地防止内胆(相当于传统炊具的锅体)的热量散失;利用纳米透明电热膜技术和玻璃工艺,可以将本发明所涉及的产品,制作成全透明真空隔热电热火锅、电热汤煲……等炊具;也可采用陶瓷、紫砂制作成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真空隔热电热火锅、汤煲……等炊具。
本发明由锅体1和底座2两大部分组成。底座2与锅体1使用相同的材料制作,它通过电线与220V电源连接,内部安装有控制电路及电极触点,是锅体1的供电和控制部分。锅体1由外壳3、内胆4、电热膜10、温度传感器11、电容传感器12、电热膜电极13等组成;外壳3和内胆4采用熔融或粘合工艺制作成一个中空气密的整体,外壳3与内胆4之间留有3~5mm气密空隙,对该空隙进行抽真空处理后,形成一个真空隔热层5;内胆4上的温度传感器11、电容传感器12、电热膜电极13通过温度传感器引线8、电容传感器引线6、电源引线7引出到外壳3的底部;外壳3的底部制作有与底座2上的定位槽21相对应的定位榫22,而且在底座2上制作有与外壳3底部的电极位置相对应的电容传感器触点18、电源触点17、温度传感器触点19,当锅体1正确放置于底座2的上面——定位榫22与定位槽21对位配合,底座2里面的电源及控制电路通过电容传感器触点18、电源触点17、温度传感器触点19与锅体1紧密接触,经控制电路向内胆4底部的电热膜10供电,对锅内的食物加热。
本发明中的控制电路采用中央处理(CPU)单片机进行控制管理,单片机对采集到的温度数据、电容感应数据进行处理,判断出欲加热食物的性质,再根据预先设置好的程序,对锅内的食物进行智能加热,既保证食物具有合适的加工效果和口感,又使得消耗电能最小化、最经济。
本发明的关键在于:
1、采用了真空夹层工艺,在外壳3与内胆4之间形成一个真空隔热层5,该真空隔热层可以有效地隔绝锅体1的热量散失,从而保证了能耗利用率的提高;
2、充分发挥了纳米电热膜的透明效果,采用耐热玻璃制作玻璃内胆4,采用钢化玻璃制作玻璃外壳3及透明底座2,实现了整个产品的全透明化;
3、采用陶瓷、紫砂等材料制作成保留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高效节能电火锅、电汤煲……等电热炊具;
4、利用电容触摸控制技术、霍尔电磁传感技术、温度传感技术和可控硅电源控制技术,使产品实现了智能化和多功能化。
附图说明
图1:产品总体示意图
1——锅体;
2——底座;
9——端手;
23——锅盖。
图2:锅体示意图
3——外壳;
4——内胆;
5——真空隔热层;
6——电容传感器引线;
7——电源引线;
8——温度传感器引线;
9——端手。
图3:内胆的电极和电热膜示意图
10——透明电热膜;
11——温度传感器;
12——电容传感器;
13——电热膜电极。
图4:外壳的电极示意图
14——温度传感器电极;
15——电容传感器电极;
16——电热膜电极;
22——定位榫。
图5:底座触点与锅底电极接触示意图
3——外壳;
4——内胆;
5——真空隔热层;
17——电容传感器触点;
18——电源触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勇,未经王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17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