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集约利用土地并能避免交通堵塞的城市立体道路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45495.5 | 申请日: | 2011-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50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陈清伟;陈爽;陈禹君;陈禹言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清伟 |
主分类号: | E01C1/04 | 分类号: | E01C1/04;E04H14/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中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126 | 代理人: | 王岗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约 利用 土地 避免 交通堵塞 城市 立体 道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立体道路,具体来讲为一种可集约利用土地并能避免交通堵塞的城市立体道路。
背景技术
市区干道地面交通立体化将是解决我国大、中城市交通堵塞、停车困难、公共交通道路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途径,也是城市建设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很好方式,同时也能为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空间”保障。
交通堵塞,停车困难,是一个全国各地,世界各地大、中城市面临的长期以来的问题,是一个时常见诸于各种媒体、老生常谈的话题。越是经济、文化繁荣的大中城市,所面临的交通环境问题越是严峻。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不少大中城市都因为交通堵塞出台过各种“禁行”“限行”措施,且不断推出又不断废止,其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交通流量,以此来缓解道路上的交通压力,使其能通畅一些。
众所周知为了疏导交通,在城市的路口修建了立交桥,由于车流量大,导致很多路口都堵塞,所以就在这些路口都建起了立交桥。于是立交桥就在城市的各大路口出现,这一座座彼此几乎相连但又完全脱离的互通式、上跨式或下穿式立交桥,差不多把城市的街道织成了编织袋。在大城市中,这些彼此相距很近的立交桥没有相连成一条立体道路,原因在于它们没有分流到达目的地的车辆之功能,因为城市空间的局限性,建不起到达目的地车辆的上、下行匝道,所以这些立交桥把机动车在路口立体导向分流后,又只好让这些车辆“集体”下到地面,以让这中间到达目的地的机动车驶离。当然也同时就和非机动车、行人形成了相互干扰。然后剩下的机动车和新近加入进来的机动车通过这里(一般情况下,这里会有一个红绿灯,延滞你的时间,甚至让你排队排到立交桥上)并在下一个路口继续重复这样的通行模式,现今的城市交通道路状况都基本上如此。虽然立交桥的出现在现代大、中城市中成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手段和常规现状,但在交通流量持续增长的现实中,它仍然无法解决交通堵塞这一顽疾,因为以往的城市立体道路与地面道路之间既不能独立运行,又不能有机联系。更为主要的是,虽然大力推动公共交通的发展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认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因各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交通道路这一空间资源的制约,使落实这一理念面临重重困难,故需要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道路在车流量大时会导致堵塞的不足,在此提供一种可集约利用土地并能避免交通堵塞的城市立体道路。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可集约利用土地并能避免交通堵塞的城市立体道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设有直行路段、纵坡路段以及交叉路段,直行路段与交叉路段连接形成路网,纵坡路段与直行路段连接,实现直行路段与地面连接,所述直行路段包括底层道、停车层和行驶层,在底层道与停车层之间还有停车层与行驶层之间都设有双向并列的供小型车辆上、下的匝道,便于小型车辆在直行路段中从底层道转换到停车层上停车,或者继续从停车层转换到行驶层上行驶。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可集约利用土地并能避免交通堵塞的城市立体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交叉路段包括有由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形成的全互通相交结构,此时所述主要道路包括有底层道、停车层和行驶层,分别与上述直行路段中的底层道、停车层和行驶层连通,所述次要道路包括有底层道和行驶层两部分,其中主要道路的停车层、行驶层和次要道路的行驶层形成全互通相交,所述主要道路的停车层和行驶层为被隔开的两条单行道105、106,其中主要道路上的行驶层对应的单行道105、106通过连通道连通,此时两个连通道209形成对称的两个半环,主要道路中的行驶层通过引桥206、207连通到次要道路的行驶层,实现降层连接,便于车辆从主要道路的行驶层转换到次要道路的行驶层,实现车辆转弯,次要道路中的行驶层通过引道连通主要道路的行驶层,便于车辆从次要道路行驶层转换到主要道路行驶层上,实现车辆在主要道路的行驶层与次要道路的行驶层之间相互切换转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清伟,未经陈清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549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