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温挤压特性的镁合金及其挤压材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45910.7 | 申请日: | 2011-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34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乐启炽;张志强;崔建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23/04 | 分类号: | C22C23/04;C22C1/02;C22C1/06;C22F1/06;C21D8/06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李在川 |
地址: | 110819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挤压 特性 镁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及冶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温挤压特性的镁合金及其挤压材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镁合金具有密度小、比强高以及减振性、电磁屏蔽性和机械加工性能优良等优点,是结构轻量化的理想材料,近年来镁合金的研究与应用得到高度重视。众所周知,镁是密排六方晶格结构,室温塑性变形时只能产生基面滑移,且只有两个独立的滑移系,因此室温塑性低,一般不宜冷加工,工业上多采用热加工的方式,在250℃及以上温度生产镁合金变形材,这不仅导致了镁合金变形加工工艺与设备的复杂化,而且也影响变形产品的高性能化。因此,发展能在250℃以下进行温加工生产的,延伸率≥20%的高延伸率镁合金对拓展镁合金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上,提高镁合金塑性变形能力的研究多集中在变形温度、变形量和变形速率、应力状态等变形工艺与条件的优化上,但收效甚微。通过合金化实现提高镁合金的塑性是另一途径,其中Mg-Li合金是典型代表,但镁-锂合金的强度低、耐蚀性极差,同时因大量添加锂(>5.3wt.%)而造成该合金昂贵,除了少量军事用途外,未能得到广泛应用。近年,通过新型合金的开发以及新合金与新工艺方法的结合来实现镁合金塑性提高的技术方案日益得到重视。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温挤压特性的镁合金及其挤压材的制备方法,目的是制备能实现在160~240℃下温挤压的镁合金,其挤压材具有20~35%的高延伸率。
本发明的镁合金为Mg-Zn-(Cu或Ni)系镁合金,按质量百分比,含有3.0%~6.0%的Zn, 1.5%~5.0%的Cu或Ni,0~1.0%的Y、Nd、Gd、Ce或MM,Mg为余量。
其中MM是富Ce混合稀土,其中按质量百分比, Ce含量至少为50%,余量为La,Nd和Pr。
制备本发明的具有温挤压特性的高延伸率镁合金的挤压材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采用电阻熔炼炉或者燃气熔炼炉,在二号熔剂或五号熔剂的保护下,将金属镁熔化并加热至730°C~740°C熔化,按镁合金的质量百分比,加入3.0%~6.0%的Zn, 1.5%~5.0%的Cu或Ni,0~1.0%的Y、Nd、Gd、Ce或MM,所获得的Mg-Zn-(Cu或Ni)系镁合金熔体采用六氯乙烷和熔剂进行净化,熔体经搅拌后降温至660°C~680°C进行铸造;
(2)在SF6+CO2混合气体保护下,采用低频电磁油滑半连续铸造,电磁频率为30Hz,安匝数为6000AT,铸造规格为横截面直径100~300mm的镁合金铸造锭坯,将得到的锭坯在410±10下退火10小时,然后定尺、扒皮,备用;
(3)采用反向挤压装置在160~240℃的条件下对定尺和扒皮后的Mg-Zn-(Cu或Ni)系镁合金铸造锭坯进行反向温挤压,挤压比为8~20,挤压速度为4.5~8m/min,得到Mg-Zn-(Cu或Ni)系镁合金挤压棒材;
(4)对挤压后得到Mg-Zn-(Cu或Ni)系镁合金挤压棒材,进行T4或T6热处理,即于400°C固溶2小时或者于400°C固溶2小时后再于200°C时效15~30小时。
所述的SF6+CO2混合气体中SF6和CO2体积比为:1:10。
所述的反向挤压装置包括中空的挤压杆、挤压模具、挤压筒、挤压垫片和挤压底座,在挤压底座上装配有挤压筒,挤压筒内底部是挤压垫片,挤压垫片上方是挤压模具,挤压模具上方是中空的挤压杆,其中挤压模具为中空的圆柱体,圆柱体内部从下到上依次是模角段、预工作带、定径工作带和出口段,模角为30~45°,出口段的直径大于工作带的直径,预工作带直径大于定径工作带直径,两工作带长度之比为0.5~0.8,定径工作带长度为4~8mm。
所述的反向挤压装置在挤压过程中,在挤压模具内壁、坯料表面和挤压筒内壁涂抹二硫化钼锂基润滑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 本发明的Mg-Zn-(Cu或Ni)系镁合金具有能在160~240℃进行反向温挤压变形特点,且挤压材具有高塑性指标。
(2)本发明反向挤压装置采用了模角30~45°的小模角设计,同时采用双工作带设计,缓解了镁合金瞬间挤压力峰值高的问题,并保证了挤压材的高表面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59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