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外覆盖件特征线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49961.7 | 申请日: | 2011-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826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发明(设计)人: | 涂小文;黄平华;徐章琰;童亚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B24B3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施浩 |
地址: | 20180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覆盖 特征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覆盖件模具的制作技术,尤其涉及汽车外覆盖件模具在特征线要求为R0时的特殊加工方法以及在后续试模过程中的特殊研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制造领域中,为了汽车外观线条的清晰美观,小圆角(R≤6.5mm)在汽车外覆盖件的设计中越来越普及。而为了获得小圆角零件,在模具加工过程中可以将模具型面上的特征线做成锋利的棱线(圆角R=0)。然而目前国内传统的模具加工方法和研磨方式无法满足R0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汽车外覆盖件特征线的制造方法,可以在模具加工和试模研磨过程中更快更好的获得小圆角零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汽车外覆盖件特征线的制造方法,包括:
编制汽车外覆盖件的机加工数据,对有特征线的模具型面进行分类,分为用于初加工的整体型面、用于精加工的一侧延长面、用于精加工的另一侧延长面;
对于所述用于初加工的整体型面,进行整体型面粗加工,并留有加工余量;
对于所述用于精加工的一侧延长面,对其垂直棱线进行精加工;
对于所述用于精加工的另一侧延长面,对其垂直棱线进行精加工;
在棱线两侧分别沿着棱线交叉研磨,且在研磨过程中用胶带将棱线贴住加以保护;
对胶带和模具型面连接的部位进行推光。
根据本发明的汽车外覆盖件特征线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例,在交叉研磨中,在保护棱线的胶带两侧分别沿棱线成45度夹角的方向交叉研磨。
根据本发明的汽车外覆盖件特征线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例,所述汽车外覆盖件的特征线包括:贯穿侧围、门外板和前翼子板的棱线,零件之间存在匹配关系;单个零件上的造型线,与其他零件基本没有匹配关系或者只有两个零件之间有匹配关系。
根据本发明的汽车外覆盖件特征线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例,在机加工阶段,以汽车外覆盖件数据的内表面为基准,将棱线两侧的型面延长相交而成的棱线作为机加工数据加工而成的凸模;在机加工阶段,以汽车外覆盖件数据的外表面为基准,在棱线的尖角部位让空,并在靠近特征线附近预留用于精研磨的余量,加工成凹模型面。
根据本发明的汽车外覆盖件特征线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例,所述汽车外覆盖件的特征线包括对零件上的翻边或整形后的棱线。
根据本发明的汽车外覆盖件特征线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例,在机加工阶段,以汽车外覆盖件数据的内表面为基准,将棱线两侧的型面延长相交而成的棱线作为机加工数据加工而成的凸模。
根据本发明的汽车外覆盖件特征线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例,在凸模精加工之后以及研磨之前进行淬火。
本发明对比现有技术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方案是制作方法包括机加工阶段和研磨阶段,在机加工阶段,对初加工的整体型面进行整体型面粗加工,并留有一定的加工余量,对精加工的一侧延长面的垂直棱线进行精加工,对精加工的另一侧延长面的垂直棱线进行精加工,在研磨阶段,在棱线两侧分别沿着棱线交叉研磨,且在研磨过程中用胶带将棱线贴住加以保护,最后对胶带和模具型面连接的部位进行推光。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加工方法和研磨方式可以保证获得始终锐利光顺的棱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汽车外覆盖件特征线的制造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针对型面棱线凹模凸模加工方法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针对型面棱线对凸模研磨方式的示意图。
图4a、4b是针对翻边/整形棱线凸模加工方法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前翼子板棱线加工实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汽车外覆盖件特征线的制造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在本实施例的制造方法中,首先编制汽车外覆盖件的机加工数据,对有特征线的模具型面进行分类,分为用于初加工的整体型面、用于精加工的一侧延长面、用于精加工的另一侧延长面(步骤S 10)。在本发明中,特征线是从汽车造型的角度上定义的,主要有:(1)贯穿侧围、门外板和前翼子板的棱线,零件之间存在匹配关系,俗称“腰线”;(2)单个零件上的造型线,与其他零件基本没有匹配关系或者只有两个零件之间有匹配关系(如前盖和前翼子板);(3)零件上的翻边或者整形后的棱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99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