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铟萃余液、锌浮渣中回收锌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52122.0 | 申请日: | 2011-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01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林文军;刘一宁;廖贻鹏;朱北平;魏文武;周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19/30 | 分类号: | C22B19/30;C22B3/42;C22B3/08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412007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铟萃余液 浮渣 回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湿法炼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铟萃余液、锌浮渣中回收锌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湿法炼锌生产过程中,会产出大量的锌浮渣和含锌、铟的冶炼副产物。在锌电积析出锌片浇铸成为锌锭过程中,为提高析出锌片熔铸直收率,需加入含NH4Cl的造渣剂,致使锌浮渣中含氯达0.5-1wt%。锌浮渣主要含锌、氧化锌和氯化锌。锌浮渣中由于含氯高,因此不能直接返湿法炼锌流程中回收锌,否则会导致硫酸锌溶液中氯含量过高,在锌电积过程中影响工作环境。
目前,锌浮渣脱氯方法有很多,其中火法有回转窑处理(例如,中国专利CN1664133A);湿法有水洗涤脱氯、酸或碱溶液洗涤脱氯、锌浮渣酸溶后离子交换或氯化亚铜脱氯。其中,水洗涤、酸或碱溶液洗涤脱氯方法的脱氯效率不高(低于70%),而酸溶后脱氯虽然能实现较高的脱氯效率,但由于成本高因此一般电锌厂不会单独处理锌浮渣来生产电锌。
铟作为炼锌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有价金属回收产物,主要原料为炼锌产出的含锌、铟的副产物。一般情况下,铟萃取过程产出的铟萃余液含锌、酸分别在30g/L和60g/L以上,因此铟萃余液中的锌、酸极具回收利用价值。由于铟萃取以盐酸为反萃剂,萃取过程有机相夹带氯,因此铟萃余液氯含量较高,达1-3g/L,严重制约了铟萃余液中锌的回收与酸的回用。
铟萃余液由于酸含量高,不能直接采用现有技术中硫酸锌溶液脱氯的方法对铟萃余液进行脱氯。因此,目前大多湿法炼锌厂家的铟萃余液未进行脱氯处理,只进行简单的有机物脱除,然后直接返焙砂冲矿回收锌。但由于铟萃余液中氯未脱出,导致电积锌液中氯含量大幅提高,严重影响锌电积过程。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脱除锌浮渣和铟萃余液中的氯并有效回收锌是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难以有效脱除锌浮渣和铟萃余液中的氯并有效回收锌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从铟萃余液、锌浮渣中回收锌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A、将含氯锌浮渣加入装有含氯铟萃余液的反应槽中,搅拌状态下进行中和反应,反应完成后压滤,得到中和渣和中和液,中和渣返挥发窑处理;
B、将步骤A的中和液输入装有改性树脂的离子交换柱中,控制中和液流速,进行树脂交换脱氯,完成后得到氯含量低于0.3g/L的硫酸锌溶液,所述硫酸锌溶液返锌系统净化回收锌。
本发明提供的从铟萃余液、锌浮渣中回收锌的方法中,通过采用锌浮渣中和铟萃余液中所含的酸,使锌浮渣中的锌、氯被浸出进入溶液,从而得到中和液,然后采用离子交换法一次性将中和液所有的氯(包括锌浮渣和铟萃余液中的氯)吸附脱除,从而得到氯含量低于0.3g/L的硫酸锌溶液,即可送锌系统净化回收锌,具有生产成本低、操作简单、氯脱除率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从铟萃余液、锌浮渣中回收锌的方法,如图1所示,包含以下步骤:
A、将含氯锌浮渣加入装有含氯铟萃余液的反应槽中,搅拌状态下进行中和反应,反应完成后压滤,得到中和渣和中和液,中和渣返挥发窑处理;
B、将步骤A的中和液输入装有改性树脂的离子交换柱中,控制中和液流速,进行树脂交换脱氯,完成后得到氯含量低于0.3g/L的硫酸锌溶液,所述硫酸锌溶液返锌系统净化回收锌。
本发明提供的从铟萃余液、锌浮渣中回收锌的方法中,通过采用锌浮渣中和铟萃余液中所含的酸,使锌浮渣中的锌、氯被浸出进入溶液,从而得到中和液,然后采用离子交换法一次性将中和液所有的氯(包括锌浮渣和铟萃余液中的氯)吸附脱除,从而得到氯含量低于0.3g/L的硫酸锌溶液,即可送锌系统净化回收锌,具有生产成本低、操作简单、氯脱除率高的优点。
具体地,本发明中,所述锌浮渣、铟萃余液为现有湿法炼锌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各种锌浮渣、铟萃余液,本发明没有特殊规定。优选情况下,步骤A中,所述锌浮渣中氯含量为0.5-1wt%,所述的铟萃余液中氯含量为1-3g/L。
作为对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步骤A中,所述铟萃余液中硫酸的浓度为50-90g/L。
作为对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步骤A中,所述中和反应的条件为:反应温度为60-80℃,反应时间为1-1.5h,反应终点pH值为4.0-4.5。
本发明中,所述离子交换柱中的改性树脂用于与中和液中的氯离子进行离子交换,从而将中和液中的氯离子吸附脱除。
作为对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改性树脂为940-萃淋树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521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