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植物及植物制品中非蛋白质氮含量的测定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60000.6 | 申请日: | 2011-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99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孔浩辉;程志颖;张心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33 | 分类号: | G01N21/33;G01N1/4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逯长明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植物 制品 中非 蛋白质 含量 测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氮的分析测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植物及植物制品中非蛋白质氮含量的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氮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被称为生命元素,氮素代谢在植物的新陈代谢中占主导地位。植物中的氮可分为蛋白质氮和非蛋白质氮,蛋白质氮是植物正在利用的氮含量;非蛋白质氮主要包括氨基酸、生物碱、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氨盐等,是一种储藏形式的氮;总氮则代表植物总的氮元素的吸收情况。植物中氮的含量随着其生理状况及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所以测定其中不同形式氮的含量对研究植物的氮素吸收、运输和代谢规律,了解植物的生长状况,以及确定植物制品的品质、营养价值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植物制品,测定其中非蛋白质氮含量还有助于确定其中蛋白质氮的真实含量,有利于对其品质进行评价。
对于氮含量的测定,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样品中的含氮化合物消解,得到硝酸盐,然后将得到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利用亚硝酸盐与磺胺和N-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显色的性质,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其进行测定。如邹琳等采用流动注射分析仪测定了水中的总氮和总磷的含量(邹琳,周圣东,陈卫.高压消解/流动注射光度法同时测定水中总氮与总磷.中国给水排水,2009,25(22):93~97.),其过程为:在110℃下,将水样经过碱性过硫酸钾和硫酸两次消解,得到的消解产物分别进入流动注射分析仪中的总氮、总磷分析系统,得到水样中总氮、总磷的含量。在总氮分析系统中,消解产物通过一个镀铜的镉圈后,硝酸根被定量还原为亚硝酸根,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根与磺胺和N-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在45℃恒温条件下反应生成紫红色物质,其最佳吸收波长为550nm,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得到的紫红色物质进行测定,得到水中的总氮含量。
高压消解对非蛋白质氮中的无机氮消解效果较好,但是对于植物碱、氨基酸类的非蛋白质氮,如烟碱、茶碱、亮氨酸等来说,由于其结构较为复杂,采用高压消解时存在消解不完全、不彻底的现象,从而造成对非蛋白质氮测定的回收率低,得到的测量结果不准确。尤其对于植物及植物制品来说,其大部分非蛋白质氮属于植物碱或氨基酸类,而且植物及植物制品中还含有还原性成分,如糖类,这些还原性成分会与氧化剂反应,从而影响对含氮组分的消解,造成其消解不完全和不彻底,采用上述方法对其中的非蛋白质氮含量进行测定时,得到的消解产物不够完全和彻底,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物及植物制品中非蛋白质氮含量的测定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对非蛋白质氮的测定具有较高的回收率,得到的植物及植物制品中非蛋白质氮含量的测定结果准确。
本发明提供一种植物及植物制品中非蛋白质氮含量的测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分离植物及植物制品中的蛋白质氮,得到含有非蛋白质氮的待测试样;
b)在加热条件下,向所述待测试样中加入过硫酸钾,得到混合溶液;
c)将所述混合溶液依次经过紫外催化和高温加热,得到消解产物;
d)检测所述消解产物,得到紫外光谱数据;
e)根据所述紫外光谱数据和预定的标准曲线,得到植物及植物制品中非蛋白质氮含量。
优选的,所述紫外催化为在非硫酸酸性环境中进行紫外催化。
优选的,所述紫外催化的温度为90℃~110℃。
优选的,所述高温加热的温度为95℃~150℃。
优选的,所述高温加热为加压高温加热。
优选的,所述加压高温加热的压力为5Psi~8Psi。
优选的,所述步骤b)中的加热温度为90℃~110℃。
优选的,所述步骤a)具体为:
向植物及植物制品中加入蛋白质变性试剂,加热得到的混合物,分离后得到含有非蛋白质氮的待测试样。优选的,所述蛋白质变性试剂为有机酸。
优选的,所述步骤b)前还包括:
向所述待测试样中加入过氧化氢,除去所述待测试样中的还原性组分;
和/或向所述待测试样中加入活性炭,除去所述待测试样中的无机色素;
和/或向所述待测试样中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除去所述待测试样中的金属离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600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产品的智能分类方法
- 下一篇:终端上的多项文件复制方法及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