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出租车右后门开启机构中的连杆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25689.5 | 申请日: | 2011-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512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李自才;张新宏;李同军;申立伟;信文荣;郎平;孙坤峰;李为强;孔繁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04 | 分类号: | B60J5/0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13113 | 代理人: | 张红卫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出租车 后门 开启 机构 中的 连杆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门开启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出租车右后门开启机构中的连杆总成。
背景技术
现有轿车的车门开启机构中的连杆结构如说明书附图中图1所示,是在简单的连杆主体的两端分别固定联接有U形连接端,其中U形连接端之一的槽口上下贯通,带有一只沿与U形端的两平行片所在平面相垂直的方向延伸的联接孔,该联接孔用于与门锁开闭机构相联接;另一U形连接端的槽口为前后方向贯通,带有三只用于安装时调整长度方向尺寸的联接孔,该连接端用于与主旋转臂相联接。该连杆结构与车门的其它开启机构相互配合连接,实现右后门的开关功能。
但现有的种连杆结构配合其它开启机构用于右后门的开启时,连杆结构的运动方向与车门打开方向不一致,造成此连杆强制旋转,使零件变形,机构运转不平顺,费力,功能缺失。整个机构效率较低,开启费力,而且车门开度有限,不能最大限度的开启车门;另外,该结构还易与其它部件发生空间干涉。其工作状态如说明书附图中的图2所示,当部位I沿U向旋转时,部位II只能沿U向旋转;当门打开时,门是沿V向旋转的,而此时部位II只能被强制沿V向旋转,这样势必造成机构运转费力,并与B柱内饰板干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出租车右后门开启机构中的连杆总成,其左部端头在工作过程中所作运动为先X方向直线运动、后绕Z向轴转动的方式,其右部端头处可以绕Y向轴沿Z向上下转动一定角度,因此可增加机构运转的灵活性,避免连杆强制性转动,实现右后车门轻松开启,从而保证了连杆结构在开门时具有良好的平顺性,且不与B柱内饰板相干涉。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出租车右后门开启机构中的连杆总成,包括带有折弯部分的连杆本体,还包括经连杆本体两端的联接孔分别于连杆本体两端固定联接的主旋转臂联接端与门锁开闭机构联接端,其中:所述主旋转臂连接端与连杆本体间为左右滑动配合与水平方向内的转动配合;所述门锁开闭机构联接端与连杆本体间为竖直方向内的转动配合。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其左部端头在工作过程中所作运动为先直线运动、后转动的方式,其后部端头处可以绕转轴沿Z向上下转动一定角度,因此可增加机构运转的灵活性,避免连杆强制性的转动,实现车右后门轻松开启,从而保证了连杆结构在开门时具有很好的平顺性,且不与B柱内饰板相干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化,所述连杆本体的主体与车门相平行,主旋转臂联接端联接于连杆本体的主体的一端;连杆本体的另一端与连杆的折弯部分相接于一体;连杆的折弯部分向车门方向折弯,其一端与连杆本体相接,其另一端联接有门锁开闭机构联接端;
连杆本体的与主旋转臂联接端相接的一端固定有等号状第一转轴定位双板,第一转轴定位双板上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第一转轴孔;所述主旋转臂联接端的与连杆本体的相接处带有联接舌,联接舌卡于第一转轴定位双板间,其左右方向的尺寸与第一转轴定位双板左右方向的尺寸一致,其上下方向的尺寸即厚度与第一转轴定位双板的两板间隙相匹配,联接舌上设有上下贯通的长圆孔,该长圆孔为左半圆孔--长方形孔--右半圆孔依次连续相连的结构,其中左半圆孔的左边缘与转轴孔的左边缘上下相应,长圆孔前后方向的尺寸与第一转轴孔的直径相当,第一转轴穿过第一转轴孔与长圆孔,第一转轴的两端于第一转轴定位双板的极上表面处、极下表面处定位并限位;第一转轴定位双板、第一转轴、主旋转臂联接端相互间均为转动配合;
折弯部分1的与门锁开闭机构联接端相接的一端带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第二转轴孔,门锁开闭机构联接端的与连杆折弯部分相接处带有第二转轴定位双板,第二转轴定位双板的两板前后相平行地竖向设置,第二转轴定位双板的两板上与第二转轴孔前后相应处均设有第二转轴孔,第二转轴定位双板、连杆折弯部分经穿于第二转轴双孔内的第二转轴形成转动配合;
第二转轴定位双板的两板间于第二转轴的下方设有联接于该两板间的与转轴相平行的连杆转动限位块,连杆折弯部分绕第二转轴向下转动至极低位置时与所述连杆转动限位块的左端顶部相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256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盗油箱
- 下一篇:电动汽车热能综合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