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灾后救援的运输车辆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52520.9 | 申请日: | 2011-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114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9 |
发明(设计)人: | 周建钊;严骏;王强;程建辉;李光发;张川;刘双龙;廖萍;张平才;朱自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55/065 | 分类号: | B62D55/065;B62D55/10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程化铭 |
地址: | 21000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救援 运输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输车辆,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灾后救援的运输车辆。
背景技术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例如地震、山体滑坡等,使灾后救援中的运输工作变得十分重要。灾后的路况一般都很差,各种不可预料的情况很多。目前常用的车辆,不管是驱动轮还是从动轮,都是固定在车架上,它只能围绕车轮轴心旋转,而不能根据路面,上下左右移动。这样,在路面不平整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发生地质灾害后,运输车辆无法行驶到目的地。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灾后救援的运输车辆,使得在路面不平整的情况下,运输车辆仍然能够顺利通行,实现运输目的。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是用于灾后救援的运输车辆,包括车体、电机和驱动轴,电机的输出轴和驱动轴连接,还包括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和在所述的车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一套行走装置,所述的每套行走装置包括前导轮、第一从动轮、前驱动轮、张紧轮、后驱动轮、前导臂和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前导轮、第一从动轮、前驱动轮、张紧轮和后驱动轮从前往后依次排列,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分别前后方向水平布置,且相互平行;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分别竖直布置,且相互平行;第一连杆的两端可转动连接在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上,第二连杆的两端可转动连接在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上;前导轮和第一从动轮分别可转动连接在前导臂的两端,前导臂可转动连接在第三连杆的下端,前驱动轮可转动连接在第四连杆的下端,后驱动轮可转动连接在驱动轴的一端,张紧轮可转动连接在车体上,并且,前导轮和前驱动轮通过第一环形履带连接,后驱动轮和张紧轮通过第二环形履带连接;所述的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位于两个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之间,且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可转动连接在车体上;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包括第五连杆、第六连杆、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第五连杆和第六连杆分别左右方向水平布置,且相互平行;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分别竖直布置,且相互平行;第五连杆的两端可转动连接在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上,第六连杆的两端分别可转动连接在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上;与第七连杆同侧的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中的第一连杆的中部和第二连杆的中部分别和第七连杆可转动连接,与第八连杆同侧的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中的第一连杆的中部和第二连杆的中部分别和第八连杆可转动连接。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路面不平整的情况下,运输车辆仍然能够顺利通行,实现运输目的。在本技术方案中,在车体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了一套行走装置,每套行走装置包括前导轮、第一从动轮、前驱动轮、张紧轮、后驱动轮、前导臂和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在两个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之间设置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由于连杆之间采用可转动连接方式,所以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和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在复杂路况下能够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平行摆动。前导臂可转动连接在第三连杆的下端,前导臂相当于一杠杆。在运输车辆行驶过程中,遇到复杂路况时,前导臂能够自动调整前导臂的抬起高度,并保持第一环形履带张紧状态。第一环形履带和第二环形履带的设置,能够保持着地状态,提高通过性能。本技术方案的运输车辆不仅可以通过复杂路况,还可以保持车体的平稳。因此,本技术方案的运输车辆具有很强的爬坡能力和越障能力,对复杂路况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顺利通过复杂路况,实现运输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中有:车体1、电机2、前导轮3、第一从动轮4、前驱动轮5、张紧轮6、后驱动轮7、前导臂8、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9、第一连杆901、第二连杆902、第三连杆903、第四连杆904、第一环形履带10、第二环形履带11、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12、第五连杆1201、第六连杆1202、第七连杆1203、第八连杆1204。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525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