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货厢和载货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79215.9 | 申请日: | 201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710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发明(设计)人: | 左祎文;张根志;苏金莉;李少东;曹纯儒;蒋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3/02 | 分类号: | B62D3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桑传标;李翔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载货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载货车辆,以及载货车辆上的货厢。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工矿业以及建筑业的发展,应用于特种环境下的载货车辆也逐步得到普遍应用。尤其以大吨位、重载、抗冲击以及能够自动卸载的载货车辆较为常见,此类载货车辆的性能与其货厢的设计息息相关。
现阶段,业界常用的载货车辆的货厢因为其本身的长方体结构的设计(包括前板、后板、底板、一对侧板)并且没有设置特殊的防护装置,往往会存在货厢不够坚固耐用而被货物砸坏,甚至货物脱落等问题,尤其是载货车辆行驶在爬坡路段并且路况颠簸时,需要经常开启的货厢的后板常常因为安装相对不牢固,受到货物向后的压迫而损坏,或者造成无法正常开启,甚至货物脱落的问题,而在特种环境中,此类道路情况难以预测并且时常出现,这也对载货车辆及其货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减轻货物对后板的作用力和冲击力并且坚固耐用的货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货厢的载货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货厢,该货厢包括围成盒状结构的前板、后板、底板和一对侧板,所述底板包括平板部 和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从所述平板部的后端倾斜向上延伸。
优选地,所述倾斜部与所述平板部之间的夹角为165°~171°。
优选地,所述倾斜部的长度为70cm~120cm。
优选地,所述后板的下端和所述底板通过一对锁扣可分离地连接,所述后板的上端和所述一对侧板通过一对摇臂可旋转地连接。
优选地,所述前板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底板的前端,所述一对侧板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底板的两侧,所述前板的两侧固定在所述一对侧板的前端,并且所述前板高于所述一对侧板。
优选地,所述前板和所述一对侧板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一过渡件,该第一过渡件为适应所述前板和所述侧板的直角三角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一对侧板的上端和/或所述后板的上端分别设置有防砸板。
优选地,所述防砸板为一面开口的槽状结构,并且所述防砸板的横截面为四边形或五边形,所述槽状结构的开口朝向所述一对侧板的上端和/或所述后板的上端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载货车辆,该载货车辆包括驾驶室,位于驾驶室后面的车架,以及安装在车架上的上述货厢。
优选地,所述货厢包括用于将底板可旋转地固定在车架上的旋转座,所述旋转座和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渡件。
优选地,所述第二过渡件包括分别固定于所述平板部和所述倾斜部的长方部和梯形部,所述长方部和所述梯形部为一体式结构。
优选地,所述载货车辆还包括遮挡部,所述遮挡部固定在所述前板上,并且从所述前板向前延伸,所述遮挡部遮盖在所述驾驶室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遮挡部向上倾斜,并且所述遮挡部的上侧面和所述前板之间的夹角为92°~100°。
优选地,所述货厢的所述前板和所述一对侧板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 板,以及/或者所述底板和所述前板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板,以及/或者所述底板与所述一对侧板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板。
优选地,所述加强板与对应的所述前板、所述底板和所述一对侧板之间限定有空腔,该空腔与所述载货车辆的尾气管相通。
优选地,所述载货车辆为自卸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因为本实用新型的货厢的底板包括倾斜部,能够减小货物对后板的作用力和冲击力以保护后板安全,从而使载货车辆和货厢坚固耐用。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货厢的一种立体图。
图1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货厢的另一种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包括货厢的载货车辆的局部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砸板。
图3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防砸板。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过渡件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过渡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架 2 驾驶室
3 货厢 4 旋转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7921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