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四连杆变形履带越障车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12973.6 | 申请日: | 2011-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259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张靖;黄海英;孙立明;李涛;杨柏森;叶树平;冯飞军;陈伟;高文;张国栋;王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B62D55/065 | 分类号: | B62D55/065;B62D55/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0003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杆 变形 履带 越障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履带越障车,尤其是一种履带可以根据不同地形作出自适应调整的越障车。
背景技术
传统的履带式行走系统具有以下优点:1)接地比压小,可在松软路面上行驶;2)利用履带形成的接近角,可攀登陡峭的阶梯;3)利用与地面间的大接触面获得较高的稳定性;4)可在最小的空间内旋转。但是传统的履带式行走系统的缺点也很明显:即它转向时耗能高,地形适应性较差,增加履带条数可使履带车更好地适应地形并减少转向时耗能,这样就增加了自重并使结构复杂,使操纵复杂化。如果能使履带的外形随时能发生变化去适应不同的地形,双履带车也能提高通过障碍物的能力。
目前,国内外有较多种类型的可变形履带车,例如有单摆杆机构、平行四连杆机构以及行星轮机构的可变形履带车。它们的共同点是,车上的检测装置反馈给控制系统有关障碍的信息后,控制系统再控制连杆变形,使履带形状适应障碍而完成越障功能。这种控制方式的履带车虽然在某些特定情况越障能力强,但是控制方式相对复杂,越障效率相对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履带越障车的履带不能及时发生变化适应不同的地形,或者控制方式复杂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四连杆变形履带越障车,该越障车采用四连杆变形机构,具有良好的自适应地形能力,在翻越垂直障碍、斜坡和沟渠等障碍时,履带变形模块被动变形,使履带紧贴障碍物表面,始终保持着较大的抓地力,从而轻松翻越障碍。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由主动曲柄、连杆、被动曲柄及车体组成的四连杆机构,整车的两侧履带分别缠绕在各杆件连接处的四个车轮上,当车体行进遇到障碍时,主动曲柄受外力作用发生摆动,四连杆机构发生变形,使履带去自适应地形的变化,并且履带能够尽可能的贴附在障碍物表面。当履带变形量加大的同时,其抓地摩擦力也随之增大。在主动曲柄和连杆之间加设拉伸弹簧,对主动曲柄起到限位和回复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四连杆变形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自动做出调整,使履带始终紧贴障碍物表面,不仅越障效能得到提高,而且结构简单、紧凑,更易于控制。并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低成本、隐蔽性好、快速反应、机动性高、生存能力强等特点,在其上加载监视设备、机械手臂、轻型武器等装置可广泛运用于侦察、救援、抢险、排爆、科考等领域,应用价值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一种可自适应地形的四连杆变形履带越障车,电机通过支架固定在底盘上,通过联轴器与主动车轮和被动曲柄相连接,前小车轮与主动曲柄相连,主动曲柄与被动曲柄分别与前大车轮和后小车轮连接,前大车轮和后小车轮通过连杆联接。四连杆变形机构为非平行四边形机构,主体结构包含主动曲柄、连杆和被动曲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四连杆可变形履带越障车整车示意图。
图2是未安装履带的越障车整车结构图。
图3是底盘结构图。
图4是驱动机构示意图。
图5是驱动机构爆炸图。
图6是履带变形机构结构图。
图2中,101.底盘,102.螺钉,103.螺母,203主动车轮,301.前车轮轴,302.卡环,303.主动曲柄,304限位套筒,305.前小车轮,306.连杆,307.后小车轮,308.被动曲柄,309前大车轮,310转轴。
图3中,104.前车轮支架,105.后车轮支架,207.螺钉,208.驱动电机。
图5中,201.螺钉,202.垫片,203.主动车轮,204.联轴器,205.紧定螺钉,206.滚动轴承,207.螺钉,208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图2和图3,整体越障车采用双后轮驱动,驱动电机208与后车轮轴支架105通过螺钉207固定在一起,再通过螺钉102(M3×15)和螺母103与底盘101连接。前车轮轴支架104通过螺钉102(M3×15)和螺母103与底盘101连接。底盘101主要起到支撑作用,通过后车轮支架105支撑两台驱动电机308,前车轮轴支架104的侧面开有通孔以便于支撑前车轮轴3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129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