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门内手柄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19308.X | 申请日: | 2011-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76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马刚;李冠蓬;梁文伟;陈磊;吴成明;丁勇;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1/00 | 分类号: | E05B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门 手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门领域,尤其是一种握手的舒适度较好,不会产生夹手现象的车门内手柄。
背景技术
为了从车内开关车门方便,汽车设有车门内拉手,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1137333Y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车门的内拉手。它包括内手柄及支撑内手柄的内手柄座,在内手柄的上边侧设有内手柄装饰件,所述手柄座一侧连有拉索固定支架,所述的固定支架上设有加强筋,该加强筋分设在固定支架的两侧,且在同一个平面上。车门内手柄是车门内拉手的重要组成部分,车门内手柄是开关车门握手施力处;目前的车门内手柄由底板、盖板两部分通过卡接或螺钉连接装配为整体构成,这种车门内手柄存在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底板、盖板存在制造误差或热涨冷缩等原因,底板连接配合处的尺寸和形状不能与盖板连接配合处的尺寸和形状完全一致,导致握手的舒适度较差;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卡接或螺钉连接松动,甚至会发生底板与盖板配合处出现缝隙,产生夹手现象;为了克服目前的车门内手柄握手的舒适度较差,甚至会产生夹手现象的不足,因此,设计一种握手的舒适度较好,不会产生夹手现象的车门内手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目前的车门内手柄握手的舒适度较差,甚至会产生夹手现象的不足,提供一种握手的舒适度较好,不会产生夹手现象的车门内手柄。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车门内手柄,所述的车门内手柄包括握手部、左固定部、右固定部、左固定耳、右固定耳;所述的握手部的一端与左固定部的一侧连接,握手部的另一端与右固定部的一侧连接,握手部、左固定部、右固定部连接后形状为U形;所述的左固定耳与左固定部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的右固定耳与右固定部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的握手部、左固定部、右固定部、左固定耳、右固定耳一体构成;所述的左固定耳、右固定耳分别设有安装孔。螺钉穿过安装孔把内手柄与内手柄座固定连接;该车门内手柄的握手部、左固定部、右固定部、左固定耳、右固定耳一体构成,握手的舒适度较好,不会产生夹手现象。
作为优选,所述的左固定部设有固定螺钉、左加强筋;所述的左固定部的端面设有左沉孔;所述的固定螺钉的长度长于左沉孔的深度,固定螺钉的一端与左沉孔的底面连接;所述的左加强筋相对二侧面分别与左沉孔侧壁、固定螺钉外周连接。固定螺钉与内手柄座固定连接,使内手柄与内手柄座的连接更稳固;左沉孔、左加强筋配合,既减轻重量,节约材料,又保证强度和刚度。
作为优选,:所述的右固定部设有固定螺钉、右加强筋;所述的右固定部的端面设有右沉孔;所述的固定螺钉的长度长于右沉孔的深度,固定螺钉的一端与右沉孔的底面连接;所述的右加强筋相对二侧面分别与右沉孔侧壁、固定螺钉外周连接。固定螺钉与内手柄座固定连接,使内手柄与内手柄座的连接更稳固;右沉孔、右加强筋配合,既减轻重量,节约材料,又保证强度和刚度。
作为优选,左固定耳的截面形状为L形,右固定耳的截面形状为L形;安装孔的方向与固定螺钉方向相同。左固定耳、右固定耳的截面形状为L形,增加刚性。作为优选,握手部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矩形的四角圆弧过渡。握手较舒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车门内手柄的握手部、左固定部、右固定部、左固定耳、右固定耳一体构成,握手的舒适度较好,不会产生夹手现象。螺钉穿过安装孔把内手柄与内手柄座固定连接,固定螺钉与内手柄座固定连接,使内手柄与内手柄座的连接更稳固;左沉孔、左加强筋配合,右沉孔、右加强筋配合,既减轻重量,节约材料,又保证强度和刚度。左固定耳、右固定耳的截面形状为L形,增加刚性。握手部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矩形的四角圆弧过渡,握手较舒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左视图。
图中:握手部-1、左固定部-2、右固定部-3、左固定耳-4、右固定耳-5、安装孔-6、固定螺钉-7、左加强筋-8、左沉孔-9、右加强筋-10、右沉孔-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1930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纤-液压组合式车辆动态称重装置
- 下一篇:卡套式钢丝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