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轨道车辆的全主动控制减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49611.4 | 申请日: | 2011-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155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宋晓文;崔志国;马云双;虞大联;张月军;赵长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铁道部运输局;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F5/12 | 分类号: | B61F5/12;B61F5/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23 | 代理人: | 陈磊 |
地址: | 1008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轨道 车辆 主动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轨道车辆的基于全主动控制模式的减振系统改进,属于机械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伴随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干线铁路的时速已达380公里以上,因此对于高速行驶状态下车辆安全性能的设计要求更为严格。
加长编组的轨道车辆高速行驶于不平顺路面时,位于编组尾部的几节车体会相应地出现在尾摆问题,即车体在轨道横向上来回摆动。
当两组轨道车辆高速会车、或是进出隧道等封闭地况时,在较大压力的周围气场与流场共同紊流作用下,车体也会发生明显地横向摆动。
上述问题的发生是由于轨道车辆高速运行时,车体在转向架牵引力的驱动下受到不同横向载荷的共同影响。此类问题的发生,直接影响到车辆高速行驶的平稳性,乘客在车内会感受到较明显的颠簸,乘坐的不舒适感较强。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申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全主动控制减振装置,其设计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基于全主动控制模式,采用横向全主动与半主动减振相组合的减振方式,以缓解因高速行驶、加长编组车辆产生的尾摆问题和交会紊流影响,实现有效地控制车体横向摆动、提高高速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为实现上述设计目的,所述轨道车辆的全主动控制减振装置主要包括有:
设置在车体上的加速度传感器、设置在车体与转向架之间的横向减振器;
以及连接横向减振器与加速度传感器的传动控制装置;
横向减振器包括有,根据加速度传感器反馈数据直接调节输出阻尼的全主动减振器、以及由传动控制装置通过推力指令控制其输出阻尼的半主动减振器。
如上述基本方案,传动控制装置可同时接收多节车体的加速度传感器上传的车体实时加速度数据。
当某节车体加速度达到警戒值时,传动控制装置向半主动减振器输出控制指令而调节其阻尼值,以此实现限制车体相对于转向架发生横向摆动的趋势。
当这一车体横向摆动趋势较大、超出半主动减振器阻尼调节的范围时,全主动减振器能够根据当前的加速度数据自行地调节其输出阻尼,从而实现横向全主动与半主动减振相组合的减振方式。
为进一步地提高半主动减振器阻尼调节的精度,以实现最短时间内完成阻尼提升,可采取的改进方案是,在传动控制装置和半主动减振器之间连接有电磁传动装置。
电磁传动装置能够将传动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指令,直接转化成电磁控制下的阻尼值,半主动减振器据此产生准确地阻尼输出。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轨道车辆的全主动控制减振装置具有的优点是:
1、能够有效地缓解因高速行驶、加长编组产生的车辆尾摆问题和交会紊流影响,提高高速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2、采取横向全主动与半主动减振相组合的减振方式更为直接、有效,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车体横向摆动的抑制,车体具有更高的横向平稳性。
附图说明
现结合以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地说明
图1是所述全主动控制减振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全主动控制减振方式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车体1,加速度传感器2,转向架3,横向减振器4,传动控制装置5,半主动减振器6,电磁传动装置7,车辆信息控制装置8。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体顶部易受到受电弓周围气流紊乱的影响,车体侧部易受到行驶在隧道中发生的周期性气场与流场紊乱的影响,车体底部还会受到轨道不平顺引起的颠簸影响。
对于上述复杂情况,应用于轨道车辆的全主动控制减振装置包括有:
设置在车体1上的加速度传感器2,
设置在车体1与转向架3之间的横向减振器4;
连接横向减振器4与加速度传感器2的传动控制装置5;
横向减振器4包括有,根据加速度传感器2反馈数据直接调节输出阻尼的全主动减振器、以及由传动控制装置5通过推力指令控制其输出阻尼的半主动减振器6。
以及,连接传动控制装置5和半主动减振器6的电磁传动装置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铁道部运输局;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铁道部运输局;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496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节能路灯
- 下一篇:电动汽车再生充电系统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