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发动机的正时罩壳及汽车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52284.8 | 申请日: | 2011-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50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邱鹏;谌晓华;王德传;王叶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一汽海马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7/00 | 分类号: | F02F7/00;F01L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王一斌;王琦 |
地址: | 570216 *** | 国省代码: | 海南;6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发动机 正时 罩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的正时罩壳和具有该正时罩壳的一种汽车发动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发动机通常包括设置在发动机内的水泵涡室、机油泵和前悬置支架等多个零部件,以及发动机缸体的一侧、用于与缸盖一起配合封装发动机缸体的正时罩壳。由于发动机的零部件繁多,因此在制造和安装造成如下问题:
1、发动机的零部件数量繁多,增加了管理难度;
2、由于需要将水泵涡室、机油泵和前悬置支架等零部件整合在发动机内,因此其安装位置相对分散,导致发动机的结构不够紧凑;
3、发动机的装配环节多、且工艺复杂,造成装配效率低,且漏油、漏水的风险较大;
4、由于水泵涡室通常为一体化成型于发动机缸体内壁,因此会大大增加缸体的制造难度;
5、目前的前悬置支架通常为铸铁件,其重量比铝合金件重很多,不利于发动机、乃至整车的轻量化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的正时罩壳和具有该正时罩壳的一种汽车发动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的正时罩壳,所述正时罩壳包括一罩壳本体,所述罩壳本体具有外表面、以及可与缸体和缸盖装配的内表面,还包括:
自所述罩壳本体的外表面凸出的前悬置支架,该前悬置支架与汽车的前悬置连接;
与所述罩壳本体一体铸造成型的水泵涡室,所述水泵涡室具有与缸体的进水通道连通的水泵进水口、以及与缸体的水套连通的水泵出水口;和
装设于所述罩壳本体的内表面的机油泵,所述机油泵包括与所述罩壳本体一体铸造成型的机油泵转子室、装设于所述机油泵转子室内的机油泵转子、和封装所述机油泵转子室的机油泵盖,所述机油泵转子室具有开设于所述罩壳本体的内表面的、与缸体的主油道连接的机油泵出油口,所述机油泵盖开设一与机油过滤器连接的机油泵进油口。
优选地,所述前悬置支架自所述罩壳本体的上部的中间位置的外表面凸出;
所述水泵涡室位于所述罩壳本体的中部的一侧;
所述机油泵转子室设置于所述罩壳本体的下部的中间位置。
优选地,所述前悬置支架包括自所述罩壳本体的外表面垂直凸出的支臂,和位于所述支臂的自由端、与所述汽车的前悬置连接的连接部。
优选地,所述水泵涡室的水泵进水口进一步通过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缸体的进水通道连通,
所述水泵涡室的水泵出水口进一步通过第二密封圈与所述缸体的水套进水口连通;
所述机油泵转子室的机油泵出油口进一步通过第三密封圈与所述缸体的主油道连接;
所述机油泵转子室的机油泵进油口进一步通过第四密封圈与所述机油过滤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包括缸体、缸盖和正时罩壳,所述正时罩壳包括一罩壳本体,所述罩壳本体具有外表面、以及可与缸体和缸盖装配的内表面,所述正时罩壳还包括:
自所述罩壳本体的外表面凸出的前悬置支架,该前悬置支架与汽车的前悬置连接;
与所述罩壳本体一体铸造成型的水泵涡室,所述水泵涡室具有与缸体的进水通道连通的水泵进水口、以及与缸体的水套连通的水泵出水口;和
装设于所述罩壳本体的内表面的机油泵,所述机油泵包括与所述罩壳本体一体铸造成型的机油泵转子室、装设于所述机油泵转子室内的机油泵转子、和封装所述机油泵转子室的机油泵盖,所述机油泵转子室具有开设于所述罩壳本体的内表面的、与缸体的主油道连接的机油泵出油口,所述机油泵盖开设一与机油过滤器连接的机油泵进油口。
优选地,所述前悬置支架自所述罩壳本体的上部的中间位置的外表面凸出;
所述水泵涡室位于所述罩壳本体的中部的一侧;
所述机油泵转子室设置于所述罩壳本体的下部的中间位置。
优选地,所述前悬置支架包括自所述罩壳本体的外表面垂直凸出的支臂,和位于所述支臂的自由端的与所述汽车的前悬置连接的连接部。
优选地,所述水泵涡室的水泵进水口进一步通过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缸体的进水通道连通,
所述水泵涡室的水泵出水口进一步通过第二密封圈与所述缸体的水套进水口连通;
所述机油泵转子室的机油泵出油口进一步通过第三密封圈与所述缸体的主油道连接;
所述机油泵转子室的机油泵进油口进一步通过第四密封圈与所述机油过滤器连接。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采用本实用新型可产生如下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一汽海马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一汽海马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5228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药品加工用真空压力产生装置
- 下一篇:一种小型、大减速比、大功率减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