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升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82380.7 | 申请日: | 2011-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162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梁炜昌;李松湖;薛颖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F3/08 | 分类号: | B66F3/08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赵磊;曾旻辉 |
地址: | 5107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升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用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在日常使用中,经常会出现需要更换汽车轮胎的情形,需要用千斤顶将汽车顶起,才能进行更换轮胎的操作。特别是在非维修点的野外或者路边时,完全依靠驾驶者使用随车携带的机械式千斤顶来进行操作,比较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方便、省时省力的汽车升降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汽车升降装置,它包括控制器、直流电机、减速机、转轴、设置在汽车底盘上的固定板、第一支杆、第二支杆、第一支脚、第二支脚、第一螺母和下支撑板,其中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的一端分别铰接在固定板上,第一支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支脚的一端铰接,第二支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支脚的一端铰接,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的另一端分别铰接,转轴连接在减速机上,第一支杆和第一支脚铰接端固定套设在转轴上,第二支杆和第二支脚铰接处固定在第一螺母上,直流电机用于驱动减速机,控制器用于控制直流电机关闭以及启动。
第一支杆和第一支脚相互铰接,第二支杆和第二支脚相互铰接,形成两个铰接支架,第一支杆和第一支脚铰接端固定在转轴上,其在转轴上不会发生移位,但可以分别绕铰接端旋转,第二支杆和第二支脚铰接端固定在第一螺母上,可以分别绕铰接端旋转,第一螺母的内螺纹和转轴的外螺纹配合,可以随着转轴转动,在转轴上来回移动,从而推动第二支杆和第二支脚张开或合拢,同时也可使第一支杆和第一支脚随动张开或合拢,只需通过控制器控制直流电机驱动转轴顺时钟或逆时钟旋转,便可以实现自动升降汽车的效果,操作简便,省时省力。
所述第一支杆和第一支脚铰接端固定在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第二螺母上。提高铰接端处的机械强度。
所述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的另一端分别铰接在下支撑板上。下支撑板用于与地面接触,增加了接触面积,使升降操作更稳定。
所述控制器包括并联设置的常开的升起控制开关和降下控制开关。方便操作。
所述控制器包括分别设置在汽车底盘上的常开的第一探头开关和第二探头开关,第一探头开关和第二探头开关与所述直流电机串联设置。当两个探头开关均被接通时,可以控制直流电机自动启动,实现车辆的自动抬升,适用于车辆停放处出现积水时的情形。
所述控制器包括设置在车顶的常闭限位开关,且限位开关与所述直流电机串联设置。防止抬升过高照成车顶与障碍物接触,提供安全防护。
所述减速机为星型齿轮减速装置。可以把直流电机的扭矩放大,达到高转矩输出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可以直接使用车辆自带电源,通过机械方式便可以实现车辆升降,省时省力,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抬升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1、直流电机,2、减速机,3、转轴,4、固定板,5、第一支杆,6、第二支杆,7、第一支脚,8、第二支脚,9、第一螺母,10、下支撑板,11、点火线圈感应继电器,12、常闭限位开关,13、第一探头开关,14、第二探头开关,15、保险丝,16、升起控制开关,17、降下控制开关,18、第一限位开关,19、第二限位开关,20、第二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阅图1-3,一种汽车升降装置,设置在汽车底盘上,它包括控制器、直流电机1、减速机2、带有外螺纹的转轴3、固定板4、第一支杆5、第二支杆6、第一支脚7、第二支脚8和第一螺母9、下支撑板10、第二螺母20,其中第一支杆5和第二支杆6的一端分别铰接在固定板4上,第一支杆5的另一端与第一支脚7的一端铰接,第二支杆6的另一端与第二支脚8的一端铰接,转轴3连接在减速机2上,第一支杆5和第一支脚7铰接端固定在套设在转轴3上的第二螺母20上,第二支杆6和第二支脚8铰接处固定在第一螺母9上,第一支脚7和第二支脚8分别铰接在下支撑板10上。直流电机1用于驱动减速机2,控制器用于控制直流电机1关闭以及启动。直流电机1为12V直流电机,可以直接使用汽车电源驱动。减速机2为星型齿轮减速装置,可以把直流电机的扭矩放大,达到高转矩输出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823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