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还原炉炉内气压稳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23927.3 | 申请日: | 201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294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罗俊奎;王勇智;徐伟;彭刚;黄建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金沙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F9/22 | 分类号: | B22F9/22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51124 | 代理人: | 杨冬 |
地址: | 617000 四川省攀枝花***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还原 炉炉内 气压 稳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金属粉末生产的还原炉,尤其是一种还原炉炉内气压稳定装置。
背景技术
金属粉末的生产还原,特别是金属镍粉、钴粉、铜粉以及海绵铁的生产还原,均需要在还原炉内通过还原介质对金属化合物进行还原,目前常用的还原炉为工业带式炉。与固体还原介质相比,由于还原效果优、杂质含量少、质量好、粉末的后续处理过程较为简单等优点,目前的还原介质通常采用CO、H2、氨分解混合气等气体还原介质。还原气体与物料分别进入炉内,还原后的尾气从尾气排出管排除,点燃排放。
但采用气体还原介质,对进入炉子的还原气体要求甚为严格,必须保证稳定的气体流量和压力,才能保证稳定的还原气氛,若进入炉内还原气体条件改变,还原气氛就被破坏,从而就无法保证还原质量;同时,还原后的尾气无组织点燃排放,部分还原气体存在进入炉内后还未参与还原反应就直接被排出,造成还原气体利用率极低;另外,还原气体大都是易燃易爆的活性气体,在生产还原过程中,若进气过程突然中断波动较大,瞬间形成炉内负压或真空,外部含氧空气进入炉内,则将产生严重的安全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稳定炉内压力,提高气体还原介质利用率,防止爆炸的还原炉炉内气压稳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还原炉炉内气压稳定装置,包括密闭空腔型箱体、位于箱体空腔内的水封、进气管、排气管、进水管、排水管;所述进气管一端位于箱体外、另一端插入箱体空腔内并位于水封液面以下,所述排气管与水封液面以上的箱体空腔相连通;进水管与箱体空腔连通,排水管与箱体空腔底部连通;设置有控制进气管插入水封深度的控制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装置是水封液位控制装置。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进水管和排水管上的流量调节阀。
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进水管、排水管分别设置于箱体两端,所述控制装置是设置于箱体内并位于进水管和排水管之间的调节板结构;所述调节板结构包括设置有通孔的固定板、通孔的挡板、挡板的调节定位机构,固定板将箱体空腔隔断为与进水管连通的水封腔、与排水管连通的溢水腔,挡板随调节定位机构沿固定板表面与固定板上下滑动配合,且挡板与固定板两者的滑动配合面之间接触密封,由挡板遮挡通孔构成连通水封腔和溢水腔的调节孔,且由挡板顶部构成调节孔的底部;所述水封位于水封腔内,水封高度与挡板顶部平齐,进气管、排气管均与水封腔连通。进一步的,所述调节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固定板上的纵向导槽、与纵向导槽滑动配合的螺栓、与螺栓螺纹配合的螺母,所述螺栓依次穿过纵向导槽和挡板,在螺栓和螺母螺纹锁紧力作用下挡板与固定板接触密封且位置固定。进一步的,在水封腔底部设置有放空管。进一步的,在调节板结构和进水管之间设置有由箱体空腔顶部延伸至水封底部的隔板,隔板两侧的空腔通过隔板底部和箱体之间的间隙或者隔板底部的通孔相连通;所述进气管、排气管均与进水管和隔板之间的水封腔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进气管位于箱体外的一端与还原炉的尾气出口相连,通过水封隔断炉内、炉外,防止爆炸,保证生产的安全进行;尾气经进气管进入箱体水封,其中的可溶性气体被吸收,减少了污染,剩余的气体由水封溢出后经排气管排出,进入燃烧装置或者还原气体回收装置。通过控制装置控制进气管插入水封的深度,进而通过对进气管排气压力的控制对还原炉炉内压力进行控制,最终实现控制炉内还原气氛、增加气体还原介质在炉内的滞留时间进而提高气体还原介质利用率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还原炉炉内气压稳定装置,包括密闭空腔型箱体1、位于箱体1空腔内的水封2、进气管3、排气管4、进水管5、排水管6;所述进气管3一端位于箱体1外、另一端插入箱体1空腔内并位于水封2液面以下,所述排气管4与水封2液面以上的箱体1空腔相连通;进水管5与箱体1空腔连通,排水管5与箱体1空腔底部连通;设置有控制进气管3插入水封2深度的控制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金沙纳米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金沙纳米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239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