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引擎清碳节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31829.4 | 申请日: | 2011-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321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陈昆煜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昆煜;陈锦华 |
主分类号: | F02M25/12 | 分类号: | F02M2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泰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55 | 代理人: | 张雅军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引擎 节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清碳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引擎清碳节能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车辆引擎由于燃料质量不佳、运转方式不良、空气质量不佳等因素,造成引擎内部时常会形成污染物,而污染物在长时间逐渐堆积后,便会衍生燃料供给系统不顺畅、引擎效率降低、爆震、抖动、难以启动、容易熄火、增加油耗等各种问题。
因此,为使引擎能维持正常运转,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必要进行引擎的除碳作业,一般能够分成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将引擎的各组件分别拆卸,逐一清洗每一组件上的积碳,然后再将各组件组合起来,但是此种作业相当费时耗工。
第二种方式则是将燃料添加剂与燃料以适当比例混合,在引擎点火运转同时进行除碳作业,但是燃料是积存于油箱内,不易知悉其存量,因此,难以确定燃料添加剂与燃料是否以最佳比例混合,而且该燃料添加剂也容易造成燃料的胶化或蜡化、引擎磨损加剧、运转温度升高,致使油封等橡胶类零件老化毁损。
第三种方式则是将除碳剂的燃料加入引擎内,例如传统的点滴式或泡沫式的除碳方法,点滴式是以打点滴的手段清除汽车引擎的积碳,将管子接上进气岐管的负压接头就发动引擎,药水借由进气岐管负压的力量吸入引擎内,使排烟管排出大量的白烟,如此将容易造成空气污染。
另外,泡沫式除碳则是将含有泡沫的药水以空气压缩机推动至引擎中,点滴式与泡沫式皆是将药水混入引擎中,同样在引擎点火运转同时进行除碳作业,当除碳作业结束后,必须将混合有药水的机油重新抽换,施作过程较繁复。
上述第二、三种除碳方式不但容易造成污染,而且燃料添加剂与除碳剂大部分都是化学合成物,引擎燃烧过程中会因高温而释放出危害人体或环境的化学物质,因此如何寻找到成本较为低廉、污染性较低、较为环保的除碳替代品,便成为相关业者亟需努力的方向。
有鉴于此,便有如图1所示,中国台湾公告第M353996号「除碳装置」,该除碳装置具有一氢氧气产生单元11、一水气产生单元12,及一连通该氢氧气产生单元11与水气产生单元12的管路单元13,借由将所产生的氢氧气与水气经管路单元13导入车辆的引擎14内,使该引擎14的管壁内的积碳加速软化,而不需要花费较久的时间来等待软化现象发生,有助于提升除碳作业效率。
然而,由于该氢氧气产生单元11在产生氢氧气的过程中会产生高温,使电解液蒸发产生水气,让水气与氢氧气一起传输至该引擎14中,长期使用下可能会造成部分电子零件的短路现象,若是水气过多,还有可能直接造成该引擎14缩缸,而缩短其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水气进入引擎的引擎清碳节能装置。
本实用新型引擎清碳节能装置是设置于一个工具上,该工具包括一个供电源,及一个引擎,该引擎清碳节能装置包含:一个电连接于该供电源并包括一个盛装有电解液且能产生氢氧气的电解槽的氢氧气产生单元、一个能与外界连通的压力调节单元、一个能将氢氧气送入该引擎的出气单元,及一个与该电解槽相连接的水气过滤单元,该出气单元连通于该水气过滤单元及压力调节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较佳地,前述的引擎清碳节能装置,其中该压力调节单元包括一个中空状壳体,及一个设置于该壳体内的滤棉,该壳体上开设有一个连通于外界的开口。
较佳地,前述的引擎清碳节能装置,其中该氢氧气产生单元还包括一个连通于该电解槽的三通阀、一个连通于该三通阀与水气过滤单元之间的输气管,及一个连通于该三通阀与外界的排气管。
较佳地,前述的引擎清碳节能装置,其中该氢氧气产生单元还包括一个设置于该输气管的控制阀。
较佳地,前述的引擎清碳节能装置,其中该水气过滤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盛装有活性碳的过滤件。
较佳地,前述的引擎清碳节能装置,其中该水气过滤单元还包括一个连通该过滤件的防爆过滤器、数个分别用于对该过滤件与该防爆过滤器进行散热的散热风扇、数个分别连通该过滤件与该防爆过滤器的排水管,及数个分别设置于每一排水管上的排水控制阀。
较佳地,前述的引擎清碳节能装置,其中该引擎清碳节能装置还包含至少一个电连接于该供电源并设置于该电解槽周围的风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就在提供一种模块化的引擎清碳节能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昆煜;陈锦华,未经陈昆煜;陈锦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318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摇摆按摩椅的锁定控制机构
- 下一篇:多种害虫诱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