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公交车防挤撞报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40697.1 | 申请日: | 2011-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135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房鲁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Q5/00 | 分类号: | B60Q5/00;G08B21/02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王连君 |
地址: | 26651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公交车 防挤撞 报警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报警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公交车开关车门时防止车门挤撞乘员的公交车防挤撞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公交车一般采用内开式车门,开、关门时向外滑然后关闭,由于没有防夹功能,经常出现夹伤乘客的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车门制造企业很早就开始了对公交车门的研究,北京赛德车门制造有限公司1997年就开发出了带有防夹功能的产品,相对于普通车门,防夹车门需使用不同的气动元件和电子元件。
防夹车门有气囊式、电控式以及气压式,防夹车门上安装有特殊的传感器,与整车的CAN总线联结在一起。当车门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车门就会自动打开,避免夹伤乘客。防夹车门在欧美和澳大利亚很早就出现了,但在国内公交车领域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
国内有些地方从国外最新引进的公交车整车已经安装了车门防夹系统,例如深圳从德国进口的公交车就配备了电脑程控、红外线感应门能够有效的防止车门夹伤乘客的情况。但是这意味着必须从新进口新的公交车,这些进口车辆价格昂贵。
现有的防夹装置采用红外线感应作为主要技术手段,但是红外线感应易受环境温度、光线的影响,易产生误报问题。在国内,相关防夹装置普遍存在反应不够灵敏、检测距离不准确、易受干扰、可靠性不好、功耗较高、成本高昂、安装复杂等各种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防止车门挤伤乘客的公交车防挤撞报警装置。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公交车防挤撞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连接的单片机、超声波发射电路、超声波接收电路、控制电路与语音报警电路;
控制电路,用来发出开关门信号至单片机;
超声波发射电路,用来检测车门区域内是否有乘客,并将检测到的信号转化为超声波进行发射;
超声波接收电路,接收超声波发射电路发射的超声波,并将超声波转换为电信号输出至单片机;
单片机,接收控制电路发出的开关门信号,将开关门信号输出至超声波发射电路;接收超声波接收电路输出的信号并处理,当车门区域内有乘客,单片机将信号输出至语音报警电路;当车门区域内没有乘客,单片机输出开关门信号;
语音报警电路,连接有语音录入接口和语音输出接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报警装置包括电源电路,为单片机、超声波发射电路、超声波接收电路、控制电路与语音报警电路提供工作电源。
超声波发射电路包括电连接的单稳触发器、多谐振荡器和超声波发射头;
单稳触发器,接收来自单片机输出的40ms触发器的电压提升和脉宽,输出频率不变、高电平宽度为160us的方波脉冲信号,输出至多谐振荡器;
多谐振荡器,接收方波脉冲信号,定时产生40的振荡信号至超声波发射头,超声波发射头将信号转化成超声波进行发射。
超声波接收电路包括超声波传感器、第一级放大电路、第二级放大电路、整流滤波电路和光电耦合器;
超声波传感器的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第一级放大电路之间设有串联的电容C3和电阻R4,超声波传感器的两端并联有电阻R3。
第一级放大电路包括第一反相器、电阻R5和电阻R6,第一反相器的正相输入端接电阻R4,第一反相器的反相输入端经电阻R5接地,电阻R6连接在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与反相输入端之间,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经电阻R7接第二级放大电路。
第二级放大电路包括第二反相器、电阻R8和可调电阻R9,第二反相器的正相输入端接电阻R7,第二反相器的反相输入端经电阻R8接地,可调电阻R9连接在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与反相输入端之间,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经电容C4接整流滤波电路。
整流滤波电路包括四个二极管组成的整流全桥和电容C5,整流全桥的输入端连接电容C4,电容C5并联在整流全桥的输出端。
光电耦合器的二极管与电阻R10串联在整流全桥的输出端,光电耦合器的光敏三极管与电阻R11串联在电源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406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