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提高稀燃动力设备效能的节能减排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72513.X | 申请日: | 2011-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092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阮海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阮海生 |
主分类号: | F02M25/12 | 分类号: | F02M25/12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 |
地址: | 450052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动力设备 效能 节能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稀燃动力设备节能减排系统,具体而言是涉及一种使稀燃发动机在使用普通燃料的情况下仍能够实现稀薄燃烧的节能减排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储量有限的化石燃料日渐枯竭,人类正面临着石油危机的挑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燃油的依赖日益增加而油价又不断飙升,同时还有随之而来的与燃油消耗增加所并存的空气污染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迫切渴望减少燃料开支,政府迫切希望节能及解决环保问题。为适应这种社会需要,形形色色的节能减排产品应运而生。单以汽车节能减排产品而论,就有众多的节能减排产品和实用新型相继出现。但是,迄今为止,这些上市的汽车节能减排产品,不管是燃料磁化式的,还是燃烧补气式、增强点火式、改善燃料燃烧性质式、助燃式、机械性能改进和机械性能恢复式的等等,节油和减排作用都没有能够真正满足顾客的要求,效果不彰。究其原因,主要是多为利用单一效应,作用有限;或者所利用的效应或原理本身效果就有限。
鉴于这种现状,深入研发完善高效的相关技术,无疑是当今面对能源危机形势的一种迫切需要。
不难理解,达到节油减排目的最好的方案就是尽可能地实现稀薄燃烧,这方面已经比较成熟的是稀燃发动机技术,稀燃发动机技术在国际上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现在已经能够实现空燃比高达65:1的超稀薄燃烧。但是这种稀燃发动机对燃料的品质要求较高,而目前市场上广泛存在的普通发动机使用的燃料不能达到稀燃发动机的要求,如何在使用普通燃料的情况下使稀燃发动机仍能高效实现稀薄燃烧甚至超稀薄燃烧无疑是一个重要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稀燃发动机在使用普通燃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稀薄燃烧的节能减排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高稀燃动力设备效能的节能减排系统,所述稀燃动力设备包括稀燃发动机,所述稀燃发动机具有至少一个进气管道,至少一个排气管道,至少一个气缸,所述气缸通过燃料管道与燃料供应装置相连;与所述稀燃发动机相连、用于控制所述稀燃发动机运行的发动机电脑;在所述稀燃动力设备上安装有稀燃动力设备信息传感器和至少一个入口传感器,所述稀燃动力系统信息传感器和入口传感器将检测到的信息传输给所述发动机电脑;该节能减排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稀燃发动机相连、用于为所述稀燃发动机在使用普通燃料的情况下仍能正常实施稀薄燃烧创造条件的稀燃助推系统;所述稀燃助推系统与所述稀燃发动机的进气管道和所述稀燃发动机的燃料管道两者或其之一相连,是能够增进所述稀燃发动机动力,降低燃烧物燃点,加快燃烧传播速度,改善燃料物化结构及成分从而提高燃料燃烧效率或者提高燃料燃烧能质比,有助于实现稀薄燃烧的装置或装置的组合。
入口传感器是进气流量传感器、进气管道绝对压力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之一或其组合,所述进气流量传感器位于所述进气管道上,用于探测所述进气管道的进气气流状态和进气流量的大小,所述进气管道绝对压力传感器位于进气管道上,用于探测所述进气管道的压力状态,所述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位于所述节气门上,用于探测所述节气门开度角的大小。
稀燃动力系统信息传感器是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发动机转速传感器、发动机负荷传感器、车速传感器、进气温度传感器、油门踏板传感器以及安装在内燃发动机排气管道上的氧传感器之一或其组合。
稀燃助推系统是布朗气体发生器,所述布朗气体发生器与所述稀燃发动机的进气管道相连。
稀燃助推系统是布朗气体发生器和燃料等离子重整装置的组合,所述布朗气体发生器与所述稀燃发动机的进气管道相连,所述燃料等离子重整装置与所述稀燃发动机的燃料管道相连。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稀燃助推系统能够有效降低普通燃料的燃点,加快燃烧传播速度,改善燃料物化结构及成分从而提高燃料燃烧效率或者提高燃料燃烧能质比,使稀燃发动机在使用普通燃料的情况下仍能够高效实现稀薄燃烧甚至超稀薄燃烧,降低了稀燃发动机在实现稀薄燃烧时对燃料品质的依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节能减排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节能减排机制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节能减排机制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 稀燃助推系统; 11气缸; 12 燃料箱; 13空气滤清器;
14 发动机电脑; 16 进气管道; 17排气管道; 18 节气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阮海生,未经阮海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7251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