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折线形车顶棚车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81528.2 | 申请日: | 2011-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750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张超德;杨诗卫;李建超;彭燎;王毅;唐青松;韩金刚;冯创友;王琰;潘树平;王爱民;杨春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3/00 | 分类号: | B61D3/00;B61D39/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辅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120 | 代理人: | 杨海燕 |
地址: | 620032 四川省眉山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折线 车顶 棚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货车,尤其是棚车,属于铁路货车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棚车主要用于运输各种免受日晒、雨雪侵袭的成件货物、零担货物以及各种袋装、箱装等包装货物。现有棚车为圆弧形车顶或人字形车顶,未能充分利用铁路机车车辆限界,不利于增大车辆容积和降低车辆自重;车体内衬采用竹编板,车内货物装载环境差,也不利于降低车辆自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充分利用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货物装载环境好的棚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折线形车顶棚车,包括车钩缓冲装置1、转向架2、侧墙3、底架4、车顶5、车门6、空气制动装置7、车窗8和端墙9;车顶5为折线形;车顶5包括车顶板5.1、通风器5.2、车顶弯梁5.3、车顶侧梁5.4、车顶端弯梁5.5和车顶端板5.6;侧墙3为板柱结构;底架4为网格梁结构;端墙9为直列梁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充分利用铁路机车车辆限界,扩大了车体内部断面面积,在车辆容积相同的条件下,折线形车顶棚车比人字形车顶和圆弧形车顶棚车空间利用率高,能够有效缩短车辆长度,降低车辆自重;
2、车顶板采用压凸筋折压结构,减少了组焊时的变形,提高了车顶自身的强度和刚度;
3、端板和侧板分别采用长条筋结构,减少了组焊时的变形,不但提高了端墙和侧墙自身抗外涨能力,而且提高了车辆的强度和刚度;
4、一位端墙上设有扶手和贯通式走台,舒适性程度高,方便使用和维护;
5、侧墙扶梯采用矩形方管制成,提高了抓握舒适度;
6、车体内衬采用聚脲弹性体,不但降低了车辆自重,而且改善了车内货物装载环境,满足叉车等机械化作业要求,提高装卸货效率;
7、折线形车顶棚车整车强度和刚度符合标准要求,车辆载重大,增加了适运货物品种,提高了综合货运能力,可满足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的发展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侧墙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侧墙扶梯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A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底架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侧梁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A-A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车顶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俯视图;
图11是图10中A-A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端墙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B-B剖视图。
图中零部件及编号:
1-车钩缓冲装置,
2-转向架,
3-侧墙,3.1-上侧梁,3.2-侧板,3.3-门柱,3.4-开门支点,
3.5-侧柱;
3.6-侧墙扶梯,
3.6.1-立柱,3.6.2-阶梯,3.6.3-支座;
4-底架,4.1-脚蹬,4.2-端梁;
4.3-侧梁组成,
4.3.1-侧梁,4.3.2-下门檐,4.3.3-车门导轨,4.3.4-脚蹬支座;
4.4-枕梁,4.5-中梁,4.6-大横梁,4.7-小横梁,4.8-纵向梁;
5-车顶,5.1-车顶板,5.2-通风器,5.3-车顶弯梁,5.4-车顶侧梁,
5.5-车顶端弯梁,5.6-车顶端板;
6-车门,
7-空气制动装置,
8-车窗,
9-端墙,9.1-上端梁,9.2-端板,9.3-端柱,9.4-角柱,9.5-扶手,
9.6-贯通式走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9,折线形车顶棚车,包括车钩缓冲装置1、转向架2、侧墙3、底架4、车顶5、车门6、空气制动装置7、车窗8和端墙9;车顶5为折线形;车顶5包括车顶板5.1、通风器5.2、车顶弯梁5.3、车顶侧梁5.4、车顶端弯梁5.5和车顶端板5.6;侧墙3为板柱结构;底架4为网格梁结构;端墙9为直列梁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未经南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815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