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12799.X | 申请日: | 2011-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505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王亮;黄寅桂 | 申请(专利权)人: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谭小容 |
地址: | 40003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发动机 歧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构件,具体地讲,是一种用在汽车发动机上的进气歧管。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安装在发动机缸头与节气门之间,一般由进气总管、稳压腔、进气弯管、节气门安装法兰和缸盖安装法兰构成。从进气总管进入的气流经稳压腔流入不同的进气弯管,进气弯管的数量与气缸的数量相等,分别为不同的气缸单独进气。传统结构中稳压腔与进气总管的夹角为130~135°,由于该夹角较小,气流从进气总管经稳压腔向进气弯管流动的过程中会产生急弯,使得气流不畅,从而影响气缸的充气效率,导致发动机性能较差;另外,进气弯管通常按梳形分布,各进气弯管的长短不一,而内径基本相等(均在40mm左右),致使各气缸的进气量不均匀,发动机振动及噪声大。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0年5月12日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公开号为 101705890A,该进气歧管对传统的进气歧管进行了改进,将稳压腔与进气总管的夹角增大到145~155°,有效地避免了气流流动过程中产生急弯,使得气流更加顺畅,提高了气缸的充气效率及发动机性能;另外,限定了各进气弯管的形状相同、长度相等,并将各进气歧管的长度调整到390~410mm,内径调整到34~37mm,以进一步提高气缸的充气效率,改善发动机的性能,降低了发动机的振动及噪声。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虽然该进气歧管整体性能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但因为其外形尺寸较大、整体结构仍不够紧凑,所以常常受到车内安装空间的限制,且成本仍然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保证进气歧管进气顺畅、发动机整体性能的前提下,提供一种结构更为紧凑、成本更低的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包括进气总管(1)、稳压腔(2)、并排设置的多根进气弯管(3)、节气门安装法兰(4)、缸盖安装法兰(5),所述进气总管(1)、稳压腔(2)和进气弯管(3)依次相通,所述节气门安装法兰(4)与进气总管(1)相连,所述缸盖安装法兰(5)与进气弯管(3)相连,关键在于:所述进气总管(1)与稳压腔(2)之间呈123~128°的夹角,在进气总管(1)与稳压腔(2)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R90~R110mm的过渡圆弧,各进气弯管(3)在中部位置处的间距小于两端的间距,各进气弯管(3)的长度均为350~370mm,内径均为46~48mm,该进气歧管的长度尺寸L≤1435mm,宽度尺寸W≤1320mm,高度尺寸H≤200mm。
本实用新型从四个方面控制进气歧管的外形尺寸,使整体结构更为紧凑、成本更低:(a)改变进气总管与稳压腔的夹角,使进气总管朝进气弯管靠拢,(b)改变传统结构中各进气弯管成梳形分布的结构形式,采用缩小各进气弯管在中间位置处的间距,使各进气弯管呈两端宽、中间窄的分布形式,(c)控制各进气弯管的长度,(d)控制进气歧管的长、宽、高度尺寸;从两个方面来保证气缸的充气效率和发动机的整体性能:(a)在进气总管与稳压腔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R90~R110mm的过渡圆弧,以消除进气总管与稳压腔的夹角减小造成的气流干扰,(b)将各进气弯管的内径增大到为46~48mm。
所述进气总管(1)、稳压腔(2)在两者的连接位置处的内腔截面积最大,且进气总管(1)的内腔截面积朝远离稳压腔(2)的方向逐渐减小,稳压腔(2)的内腔截面积朝远离进气总管(1)的方向逐渐减小,进一步保证进气总管与稳压腔连接位置处的气流顺畅,从而提高气缸的充气效率,改善发动机的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进气总管(1)与稳压腔(2)之间的夹角为128°,进气总管(1)与稳压腔(2)的连接位置处设置的过渡圆弧为R100mm,各进气弯管(3)的长度均为360mm,内径均为47mm,该进气歧管中L×W×H为1433×1316×197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整体结构紧凑、成本低、气缸的充气效率高、发动机动力性好。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 是图1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1279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柴油机共轨系统用频闪同步拍摄装置
- 下一篇:一种油路加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