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计算机控制复合材料弯管缠绕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31210.0 | 申请日: | 201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131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马丽;焦咏梅;马超;田向阳;李建学;李芳瑾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建学;马丽 |
主分类号: | B29C53/56 | 分类号: | B29C53/56;B29C53/8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新世纪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0 | 代理人: | 徐瑞丰 |
地址: | 050000 河北省石家庄市***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计算机控制 复合材料 弯管 缠绕 | ||
1. 一种计算机控制复合材料弯管缠绕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纱机构、过渡机构和弯管缠绕机构以及控制系统;所述分纱机构包括分纱底座、转盘、浸胶槽(5)、导纱机构和换向机构(7)以及驱动装置;所述转盘借助于轴承水平设于分纱底座上方;所述浸胶槽(5)竖向固设于转盘上方;所述导纱机构包括借助于支架设于转盘上方的纱张紧器(2)、第一过纱环(3)、设于浸胶槽(5)底部的压纱环(6)以及设于浸胶槽(5)正上方的第一导丝环(4);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于转盘下方的第一伺服电机(8)和通过齿轮传动机构与转盘连接的第一减速机(9);所述换向机构(7)包括固设于转盘正下方的随动盘以及两端分别与随动盘和第一导丝环(4)连接的连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控制复合材料弯管缠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机构包括底座(12)、驱动装置、第二导丝环(13)和第二过纱环(17);所述第二导丝环(13)设于底座(12)上部,所述第二导丝环(13)与所述第二过纱环(17)同轴固定设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二伺服电机(10)和第二减速机(11),所述第二减速机(11)输出端借助于齿轮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二导丝环(13)外侧设置的齿轮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计算机控制复合材料弯管缠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弯管缠绕机构包括支架(24)、水平设置的弯管模具(23)、第三导丝环(16)、用于驱动第三导丝环(16)的驱动装置;所述弯管模具(23)固定设于支架(24)一侧,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水平驱动机构和旋转驱动机构;所述水平驱动机构包括纵向导轨(19)、与纵向导轨(19)滑动配合的纵向滑动小车(20)及其驱动装置、与纵向滑动小车(20)滑动配合的横向滑轨(18)以及与横向滑轨(18)滑动配合的横向滑动小车及其驱动机构;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借助于转动支架设于横向滑动小车下部,所述第三导丝环(16)借助于转动支架(15)与所述横向滑动小车连接;所述水平驱动机构包括设于横向滑动小车上的第三伺服电机(14)和与其输出端连接的减速机,所述减速机输出端与所述转动支架连接;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第六伺服电机(26)和与其输出端连接的第三减速机,第三减速机输出端借助于齿轮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三导丝环外缘上设置的齿环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计算机控制复合材料弯管缠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工业控制计算机、与工业控制计算机借助于数据接口连接的六套伺服控制器以及D/A转换器、操作台以及信号采集卡;所述六套伺服控制器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第一至第六伺服电机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至第六伺服电机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信号采集卡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D/A转换器和信号采集卡借助于数据接口与所述工业控制计算机连接;所述操作台与工业控制计算机I/O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建学;马丽,未经李建学;马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3121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