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巴车底盘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61832.8 | 申请日: | 2011-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839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李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辉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B60K17/1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汤志武 |
地址: | 211500 江苏省南京市六***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巴车 底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多功能汽车底盘,特别运用于电动中巴车底盘。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汽车的保有量逐年增加,并对汽车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而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机车对大气的污染日益严重,且受到资源的限制,无法持续现有的各项要求。原始的内燃机车只按最大承载质量设计底盘,电动车辆为能提高续驶里程,增加动力电池组容量即增加车辆底盘的自身重量,如依然使用现有的车辆底盘,在承载相同人数的情况下必将增加车辆底盘负荷,导致安全性能大大降低,缩短了车辆的使用寿命。
众所周知,我国的营运车辆在运行中都无限制的超员使得利益最大化,而现有的非承载式车身及底盘在此种超负荷状态下持续运行几年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形,导致底盘大梁扭曲或弯曲,满载状态下车辆出现一侧倾斜或中间兜底的现象。
现有非承载式车辆底盘都采用槽钢形式即纵梁及多个横梁铆接而成,底盘在满载状态下根据重物位置主要承重在相对应的底盘点上,而不能够均匀的分布到底盘的各个点上,在颠簸的道路下,这个点承受着几何倍数下压力,使得底盘大梁久而久之产生疲劳变形。而底盘的槽钢梁结构设计不能够承载车辆在转弯或左右颠簸时产生的横向侧应力,导致槽钢梁产生扭曲变形。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了上述技术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改进的多功能中巴车底盘。
本实用新型在底盘大梁上进行了创新的结构设计,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的特性,并且大量采用高强度锰钢焊接,提供了较好的韧性,最终由两个纵梁和五个不同规格的横梁组装焊接而成,既保证了大梁强度又提供了动力电池箱体,使得整个系统合为一体,在车辆重载状态下能够均匀的分布重力,并且能够很好的承受车辆产生的横向侧应力。
本实用新型创新了结构设计,在满足自身需求外,最大化提高承载量及应变突如其来的各种应力。
本实用新型主要技术方案是:一种中巴车底盘,主要包括车架和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变速器,半轴、驱动前桥;所述车架包括前车架、中车架、后车架;其中前车架上部装有突出于车身整体的驱动系统总成;中车架有动力电池安装位置;后车架有用于安装后桥总成及提供后续改装的空间。
所述车架为承载式车架通过不同规格矩形管焊接而成。在车辆满载状态下能够更好的将重力分配到车架的每一个点上,保证车架受力均匀,提高了车架的寿命同时由于模板在各个点的连接支撑,保证了车辆在转弯及恶劣道路下行驶产生的横向侧应力,对整个车架产生的伤害,使得车架不易扭曲变形,延长使用寿命。所述车架能够迅速吸收特殊条件下所产生的各种应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优点:
1. 采用上述底盘承载力强且整备质量较轻。
2. 采用上述底盘横向侧应力小,长时间使用底盘不变形。
3. 采用上述底盘运用范围广可运用于多种专用车改装。
4. 采用上述底盘动力电池摆放合理,满足电动车的需求。
5. 采用上述底盘车架受力均匀,行驶稳定,适用于高速车辆。
6. 采用上述底盘乘坐舒适性较好,且适合于各种路况。
7. 采用四轮碟刹系统,制动灵敏,安全性能优越。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整体效果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巴车底盘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1、1-2—纵梁;2-1—右单片纵梁;2-2—左单片纵梁;3-1—链接梁;4-1、4-2—后车架横梁;4-4、4-3—中车架横梁;4-5—前车架横梁;5-1、5-2、5-3—加强筋;6-1—整车动力电池底板;7-1、7-2—前车架;8-1、8-2—后桥。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详细描述。
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巴车整体底盘结构如附图2所示,主要包括车架和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变速器,半轴、驱动前桥四个部分;所述车架包括前车架、中车架、后车架三个部分;其中前车架上部装有突出于车身整体的驱动系统总成;中车架有动力电池安装位置;后车架有用于安装后桥总成及提供后续改装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整体效果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机、变速器固定在前车架上,通过半轴驱动前轮行驶,电机上部空间固定电机控制器,使得系统运行时对外界的电磁干扰大大减少,保证其他系统的工作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辉,未经李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6183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合式船舶建造胎架
- 下一篇:转辙机的内锁闭组件及其转辙机